-->

高中地理三年常考地理专业名词解释

1-板块的边界类型:

离散型、汇聚型、平错型。
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南极洲、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块。

2-大洋的发展阶段:
胚胎期(东非大裂谷、莱茵裂谷、贝加尔裂谷)
幼年期(红海、亚丁湾)
成年期(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衰退期(太平洋)
终了期(地中海)
遗痕(喜马拉雅山脉)

3-陆地东部、中、西部气候类型及名称:
1、陆地温带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2、陆地亚热带气候:亚热带温润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地中海气候;
3、陆地热带气候:热带海洋性气候或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
我国沙尘暴灾害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等地区。主要成因:
1、大气环流和地形相互作用的结果。
2、我国西北、华北等地冬季雨雪少,又兼地表植被覆盖率低,表土质地松散,一旦天气转暖解冻,大风吹起,易形成沙尘暴。
3、人为活动严重破环了地表植被,使生态环境恶化。
厄尔尼诺:是指一种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异常变化的极端情况,是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异常的一种信号。

4-沙漠化:
1、实质:土地退化,土地生物生产能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和地表类似沙漠景观的出现。
2、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四个方面: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地表植被以及生物系统结构功能。
3、措施: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水"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

5-自然带:
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6-荒漠带的分布及特点:
1、热带荒漠带分布: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背风测。主要包括:非洲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南部非洲、南美洲西侧沿海部分地区。特点:粗而贫瘠的土壤,极端稀疏的植被,贫乏的动物群。
2、温带荒漠的分布:亚欧大陆中部、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地和高原、南美南部东侧。特点同上。
3、冰原带分布:南极大陆的几乎全部,格陵兰岛大部及两极地区的许多岛屿。特点:
A、全年皆被冰雪覆盖
B、仅在无冰雪覆盖的岩崖上有藻类和地衣的生长C动物贫乏(南极企鹅,北极熊,北极狐)。

7-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概念,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内容:内在联系性,空间组合性,动态演变性。
所谓地理环境结构的差异性:
是指区域地理环境结构在区域内部的差异。一般认为最基本的为纬向地带性差异和非纬向地带性差异。此外还有上述两者派生出的垂直地带性规律。


8-洋流:

指具有相对稳定流向和流速的海水运动。分类及成因:梯度流: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产生。风海流:风对海面的摩擦作用而产生。补偿流:由于海水的流失和相邻海区的海水补充空缺所产生的海流。根据海水的温度又分为暖流和寒流。在北半球,密度较高的海水位于等压面的左侧,较低的位于等压面的右侧,则海水偏向流动方向的右侧。
风海流:在风的作用下而产生的风对海水的应力,包括风对海水的摩擦力和施加在海面迎风面上的压力而形成的一种稳定海流。
太平洋表层环流:由太平洋南、北部副热带热带高压中心向四周吹的盛行风系是形成南、北天平样较低纬度大洋温水环流系统的主要因素。由于风向和洋流流向都受地转偏向力的制约,再加上陆地的影响,所以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的四周洋流呈顺时针方向,由北赤道暖流、黑潮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的组成;而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四周洋流呈逆时针方向,主要由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和秘鲁寒流组成;在北太平洋较高纬度地区常年受北太平洋副极地低压中心控制,由四周吹向低压中心的风系呈逆时针方向运行,形成了逆时针方向的冷水环流,这一环流包括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和亲潮寒流。另外,在太平洋的赤道附近还形成自西向东的赤道逆流。


9-海洋资源包括:
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水及海洋化学资源、海洋能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特点:种类多、储量大、使用安全、可再生、对技术要求高、前期投资大、开发环境复杂、能量密度低。

10-世界著名的渔场和成因:
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秘鲁渔场,秘鲁寒流;纽芬兰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北海渔场,东格陵兰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
大陆架生物资源丰富的原因:
1、大陆与海洋相互作用。
2、靠近陆地,可接受来自大陆的有机质。
3、海洋生物生长的理想场所(阳光、饵料)。
4、水体的垂直混合作用发达。
11-海岸带:
指向陆地上延伸至海岸线以上100km和向海洋上扩展到临海范围,包括沿海岛屿。
大陆架矿产资源:
1、坡度平缓,有利于物质沉积。
2、沉积盆地有利于油气形成。
3、大陆架浅海有利于有丰富有机质。
4、陆海相互作用。
5、陆地河流携带矿产入海。

12-海洋污染的特点:
污染源多,持续性强,危害大,扩散范围广和控制难度大。

13-工业社会不能能持续的原因:
(1)工业社会所赖以生存的矿物性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不可更新性。
(2)工业化的集中带来了废物的的集中,而有些废物是不能被自然界吸收和降解的。
(3)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激化。

14-信息技术的优势:
(1)提供信息资源
(2)提供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和系统网络
(3)加快创新导致系统的变革。

15-资源问题的实质:
全球有限的化石资源和矿产资源与人类社会经济无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表现: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和可再生资源更新能力的下降。

16-贫困的原因:
失业的加剧、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长期低水平经济运转、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国家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

17-三大宗教:
基督教(欧洲),伊斯兰教(西亚,北非),佛教(亚洲)。

18-世界三大人口稠密区:
1、南亚、东南亚及中国东部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2、欧洲(北、东欧除外);
3、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地区。
民族融合:是指多个民族同居于一定的地域,通过互相交往、互相联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的东西日益增多,各个民族原有的特征越来越少,形成了一个新的有别于任何一个民族地域的综合民族特征地域。

19-人类生产活动的纬向空间差异。
陆地高纬:
1、陆地寒带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稀疏的地区,当地人类活动主要以初始的渔猎、游牧为主,几乎无种植业,北极冰原带的当地人主要是因纽特人;亚欧大陆北部的苔原带中主要是拉普人、雅库特人和楚科奇人,他们除了渔猎外还有以驯鹿为主的游牧业。
2、陆地亚寒带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北欧和俄罗斯的中北部。这里自然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陆地中纬地带:
这里是人地关系程度最深最为复杂的地带。
1、陆地温带:
东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谷物经营制和块根作物栽培制;北美的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商业性牛奶业、蔬菜业为主的混合农业制;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谷物经营制、块根作物栽培制、草天轮作制。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陆地亚热带:
大陆西岸亚热带夏干气候:雨田耕作业、灌溉农业,种植夏季耐干旱作物;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谷物经营制、大农场经营制;大陆内部的干旱半干旱区:绿洲农业、畜牧业。
生产力的阶段性发展所产生的人类供养能力的革命性变化是使世界人口大规模增长的根本性原因。
世界人口的区域增长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1、高出生与高死亡并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历史上全世界人口增长的共同现象,原因是人类的供养能力和克服灾害与疾病的能力低下;
2、高出生但是低死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高;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即人类的供养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也对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
3、低出生、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出现在发达国家,表明人们在控制自己的增长。

20-陆地中纬度带工业生产活动空间格局演变:
英国一极(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共同发展(从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西欧北美日本三足鼎立(二战以后)——多极化发展(当今)。陆地中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陆地中纬度地带主要指陆地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该地带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带。
陆地的东、西沿岸地区是最适合于人类生存之地。在人类历史上,这里不仅有着四大文明发祥地的古埃及尼罗河流域、阿拉伯半岛上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南亚次大陆上的印度河一恒河流域和我国的黄河流域,而且也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今天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发达国家都集中于该地带。应该说,陆地中纬度地带是全球人地关系程度最深,也是最为复杂的地带。

21-世界经济结构复杂化指:
世界经济的部门结构越来越复杂,结构的复杂化意味着经济功能的强化。

22-结构的"倒金字塔过程"指:
世界经济结构中用于基本物资资料生产的资源(产业部门)已经越来越少,用于产生附加值的产业部门越来越多。

23-世界经济的中心地系统:
英国是欧洲的经济中心地,美国是北美的中心,亚洲的经济中心地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

24-世界三大金融中心是:
东京、伦敦和纽约。

25-协调国际经济关系的组织有: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世界贸易组织"(WTO)。26经济一体化组织:欧洲的"煤钢联营"——"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EU)——"欧洲经济区"(WTO)。欧盟是世界上经济区域化水准最高的地区。

亚洲:"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与地理单元相符。

跨洲:"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经济合作,政治对话。

南美:南方共同体市场(南共市)是南美最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共同市场。

世界知识经济分布规律:集中了高素质人才和拥有充分技术开发条件的发达国家和国家内部的发达地区成为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地区。

北亚大区包括:西西伯利亚平原区、中西伯利亚高原区和俄罗斯远东山地区等3个亚区。
中亚大区:根据自然景观的内部差异具体可分为5个亚区。
1、哈萨克丘陵和土兰平原区。
2、帕米尔高原区。
3、蒙古高原区。
4、内蒙古新疆高原区。
5、青藏高原区。

东亚大区:根据陆地轮廓、地表形态以及维度的差异,东亚大区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亚区:
1、朝鲜半岛区。
2、日本群岛区。
3、中国东部季风区。

东南亚大区:根据内部的区域差异,东南亚大区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区。
1、中南半岛区。
2、东南亚岛屿区。
南亚大区:依其内部区域差异,可进一步分为两个亚区。
1、印度半岛区。
2、斯里兰卡岛区。

西南亚大区:根据地形与气候的差异,西南亚大区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亚区。
1、伊朗高原区。
2、阿拉伯半岛区。
3、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区。
4、地中海东岸区。
5、小亚细亚高远和美尼亚火山高原区。
6、高加索山地区。

亚洲气候具有一些突出特征:
(1)强烈的大陆性。
(2)典型的季风性。
(3)类型的复杂性。
(4)各气候要素变化的极端性。

煤炭资源:中国的北部和俄罗斯东部两个大型含煤带为主。
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东部。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印度是亚洲铁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六和第九位。
锡矿资源:泰国、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均为世界锡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进口代替工业化:所谓进口代替工业化,简而言之就是用国产化工业品代替进口品,是为减少对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的依赖,从发达国家的竞争攻势中保护本国幼稚产业,建立本国完整的产业体系而采取的"内向型"工业化战略。

IT产业在亚洲的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1)正成为世界性的IT关联设备供给基地。
(2)IT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较快,移动电话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
(3)印度和菲律宾正形成世界水准的软件产业。

功能性体系的形成:
1、资本输出城市(后工业城市):东京、汉城、台北属于此类城市。
2、大量吸收海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城市:以上海、曼谷、雅加达为代表。
3、以国际交易为主要经济内容的地区中心城市:以新加坡和香港为代表。

亚洲唯一的发达工业化国家日本
自然条件概述
1、位置、面积、轮廓:日本的国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等四大岛及其附近的3900多个岛屿所组成,通称为日本群岛,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呈狭长的弧形。国土面积约37.8×104k㎡
2、多山的岛国
3、多火山地震
4、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5、短小湍急的水系
6、生物资源丰富
7、矿产资源贫乏
8、多自然灾害
9、生态环境问题

经济发展的因素
国际:
1、和平
2、GATT、IMF体制下,世界贸易空前扩大
3、资源、能源的稳定供应(两次石油危机除外)

国内:
自然条件:
1、适宜的气候(温暖湿润)
2、海岸线长,天然良港多,充分利用海洋国家的优势(通过船舶的大型化和专用化,大量进口海外优质、廉价资源)
3、高度利用国土(填海造陆等)

经济要素:
1、人口与劳动力:丰富低廉,教育水平、技术水平高,勤奋、忠实
2、资本:高储蓄,高效率,建立间接金融制度
3、技术: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技术,不断进行消化和改良
4、市场:自由、竞争性市场
5、产业组织:国际性大企业,与革新性中小企业建立灵活分工体系
6、政府:引导,保护,公共投资

社会、制度:
1、战后改革·缩小军费开支·民主化措施(实施垄断禁止法,解体财阀,进行农地改革,推行劳动民主化)
2、社会因素·中流意识·自由社会(言论自由,信息发达)

产业区位与国土结构的变化:
1、经济复兴期:地方圈的复兴与原有工业地带的恢复;
2、高速增长前阶段: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的形成(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它东起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向西经东京湾、骏河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即所谓"三湾一海"),一直到九州);
3、高速增长期后阶段:第一国土轴的形成;
4、稳定增长期:工业向内陆和国土两端的扩散;稳定增长期:首都圈一极集中型结构的形成。

太平洋带状工业带形成原因:
1、工业经济追求规模效益集聚效益的结果。
2、三湾一海发展工业条件。
3、政府支持。

现代国土结构的特征:
现代日本的国土结构可以从两个视角把握:
一是大城市圈与地方圈的对立,
二是以东京为顶点的城市体系。

三大城市圈:首都圈、名古屋圈、关西圈。

韩国经济特征:
1、投入拉动经济下的经济增长
2、政府主导、财阀唱主角的经济结构
3、辅助产业的对外依赖

工业地域结构:西北部首都圈工业区和东南部沿海工业地带内集中了韩国大部分工业,构成韩国工业的南北两极。首都圈工业区,包括汉城市、仁川市和京xi道,由京仁工业区进一步向四周扩散形成。东南沿海工业地带,又称岭南沿海工业地带,以釜山为中心,向北延伸到迎日湾,向西扩展到光阳湾,呈带状分布。

印度:发展道路-----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道路。

经济发展条件
自然条件:
(1)地形。低缓平坦,平原和低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3%,山地只占25%,其余为海拔不足1000m的高原和丘陵。
(2)土壤。以冲积土和热带黑土为主。此外,印度还有红壤、森林土、荒漠土等土壤分布。
(3)气候。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十分充足,降水充沛,季节分配不均,易发生洪涝、干旱灾害。
(4)水文。河流水量丰富,但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5)矿产资源。最重要的有煤、铁、锰、云母、铝土、铀、钍和稀土矿,其中云母储量居世界首位,其他几种也居世界前列,除自给外有的还可大量出口。依赖进口的矿产品有锡、锑、镍、钼、钴、钒、铂等,大部分依赖进口的有石油、铜、铅、锌、钨、石棉和磷灰岩等。

政治经济条件:政治上——印度实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农业
特点:土地资源丰富;水、热、土条件匹配较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发展模式:印度政府采取三大革命——"绿色革命"、"白色革命"、"蓝色革命"和支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等一系列措施。

农业地域类型
由于各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印度的农业亦存在显的地域差异,具体可分为四大农业区:一是东北部的稻谷、黄麻、茶叶区;二是西北部小麦、杂豆、油菜区;三是半岛杂粮、棉花、花生区;四是西南稻谷、热带作物区。

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能源短缺。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3)资金和技术对国外的依赖性较强。

信息技术(IT产业)的发展及分布:印度IT产业主要分布在印度的西部和南部一些城市,如班加罗尔、海德拉巴。班加罗尔已成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和世界十大"硅谷"之一。海德拉巴是印度南部安德拉邦的首府,这里是印度的数字中心。

东南亚:经济发展模式属于外向型的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

西亚:西亚处于亚欧非三大洲的连接地带,南、西、北三面分别濒临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故常称之为"三洲五海之地"。

石油经济: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伊朗的石油探明储量分别列世界前五位。生产的高度集中性是西亚石油经济的显著特征。石油加工能力较弱,生产的石油主要供出口,是西亚石油经济的又一突出特征。

评论Comment

↓↓↓↓
取消留言

公告Notice

欢迎加入谷歌blogger交流群:125691905 设计:臧超 by臧超地理工作室 Github代码 本站开源 网站大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臧超地理频道 | Powered by Blogger Design by ronangelo |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com
Theme:http://newbloggerthemes.com/frontier-blogger-temp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