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南亚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地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能分析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3.了解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能分析西南季风对农业的影响。
4.知道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以及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5.了解南亚的人口分布、工农业生产特点。
二、教材分析
南亚位于亚欧大陆南部,因喜马拉雅山脉等高大山脉将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隔开,使南亚在地理上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南亚相对于亚欧大陆其他地区来说,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方面,呈现着独特的区域特征。本节教材包括“位置与国家”、“三大地形区”、“一年分三季”、“宗教与社会”、“人口与经济”等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考虑到南亚特殊的地理环境,教材在内容处理上主要对应的课程标准为“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和“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在内容处理上突出了自然要素、人文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例如,教材P.42安排的“活动”,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南亚的主要山脉、平原和高原,根据其延伸方向和各自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南亚分为北部高山、中部平原、南部高原的地形特点。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山地,绵延高耸,狭长崎岖,逐级下降;中部是恒河—印度河冲积平原,面积广阔,略呈弧形分布;南部是德干高原,西部略高,东部略低,起伏和缓。南亚的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势制约,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区。南亚的地形受河流影响,在中部塑造了广阔的冲积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这充分体现了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也反映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大地形区”和“一年分三季”是本节的两个重点。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在世界上具有独特性,对其区域整体性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让学生从分析安拉阿巴德和孟买的气温和降水特征入手,来把握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征;从南亚的位置、地形分析气候特征的成因,进而分析地形和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这些都凸显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思维能力的要求。
南亚既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又是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发源地。为此教材用一定的篇幅介绍了南亚的宗教及其分布,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南亚是世界上人口分布密集区之一,以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体。为此教材也用一定的篇幅介绍了南亚人口发展和分布的现状,以及南亚主要的农畜产品及其分布。近年来,印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世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教材最后不惜笔墨点明了印度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及其产业中心班加罗尔。本节教材安排的活动虽然不多,2个活动对应了2条标准要求,凸显了教材编写活动化的特色。
三、教学提纲
(一)位置与国家
(二)三大地形区
1.北部:喜马拉雅山地
2.中部: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3.南部:德干高原
(三)一年分三季
1.热带季风气候
2.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四)宗教与社会
1.佛教与印度教发源地
2.宗教对社会的影响
(五)人口与经济
1.人口密集区
2.传统农业与高新技术产业
四、教学建议
本节涉及南亚的位置与国家、地形、气候、宗教、人口和经济等知识。其中地形和气候是教学重点,地形、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抓住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南亚自然环境“三(三大地形区)、二(两大河流)、一(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引导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这些都是教学设计时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本节的教学设计,要以丰富翔实的材料作为切入点,并根据教材提供的图表、材料,引导学生向抽象思维转化,教学程序应趋向“感知信息+地理事实→理性分析、总结规律→解决新的地理问题”。
教学导入:
方案①:故事导入——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序幕部分。提问:同学们看过这部电视剧吗?它反映了什么内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图7-11进行简要讲解:《西游记》所讲述的故事,历史上确有其事。1300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从长安(今西安)西行,不畏艰险,过流沙、翻雪山,经西域往南,到达古天竺国,也就是今天的南亚地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神奇的地方。
方案②:问题导入——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它们分别位于什么流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主题:今天让我们走进距离中国最近的文明古国所在的地区——南亚,去了解这里“三、二、一”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灿烂的古代文明印迹。
方案③:猜想导入——展示泰姬陵景观图片。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建筑?从建筑风格来看,它与什么宗教相关?这就是印度带有伊斯兰教风格的著名建筑——泰姬陵。今天,我们一起去探索这个神奇的地方。
【位置与国家】
教学指导:
这一部分知识较为简单,应引导学生借鉴认识地区的方法,通过读图进行认知。
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读图7-11 “南亚国家和地区分布”,完成下列任务:
1.南亚的地理位置特征
(1)南亚位于什么山脉与大洋之间?(喜马拉雅山脉和印度洋)
(2)南亚濒临什么海域?(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
(3)北回归线穿过南亚的什么部位?(北部)
(4)南亚大部分地区纬度位置如何?(0°~35°N)
2. 南亚的国家组成
南亚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内陆国——尼泊尔、不丹;临海国——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在南亚的7个国家中,与中国相邻的有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共4个国家。
3. 南亚次大陆
引导学生阅读“南亚次大陆”材料,最后教师应说明“南亚次大陆”与“南亚”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
过渡:
南亚的“大门”已向我们敞开,请大家准备好研究思路,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南亚自然环境中的“三、二、一”。
【三大地形区】
课堂活动: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42 “活动”。
1.让学生在图7-12上找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再用蓝笔描出主要河流(恒河、印度河),看一看它们的发源地、流经的国家和注入的海洋。
2.读图7-12、7-13,南亚有哪三大地形区?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绘制地形剖面图”材料,并对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方法加以指导,最后让学生读图7-13,归纳出南亚的地形特征:北部为高大山地,中部为平原,南部为低缓高原。
3.德干高原哪里地势较高,哪里地势较低?(由河流流向判断:西高东低)
4.填表对比印度河与恒河。(由学生自主完成)
河流名称
|
发源地
|
流经的国家
|
注入的海洋
|
印度河
|
喜马拉雅山北麓
|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
阿拉伯海
|
恒河
|
喜马拉雅山南麓
|
印度、孟加拉国
|
孟加拉湾
|
归纳小结:
南亚地形主要分为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南部高原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南侧山地(学生填图),绵延高耸,狭长崎岖,逐级下降;中部是恒河一印度河冲积平原(学生填图),面积广阔,略呈弧形分布;南部是德干高原(学生填图),西部略高,东部略低,起伏平缓。在平原和高原地区,有广阔的耕地。
两大河流中,恒河发源于西北喜马拉雅山区,流向东南,注入孟加拉湾(教师板画河流流向),在入海口形成广阔的三角洲,有南亚“圣河”之称。印度河发源于我国西藏,向西南流经巴基斯坦干旱地区,流入阿拉伯海(教师板画河流流向)。这两条河流既在流经地区形成冲积平原,又成为南亚主要的灌溉水源。
深化讨论:
南亚的地形与河流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南亚河流的流向受地形、地势制约,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区。南亚的地形受河流影响,在中部塑造出广阔的冲积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这充分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也反映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的关系。
过渡:
在上述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南亚自然环境中的“三、二”,即三大地形区和两大河流。那么,“一”是指什么呢?“一”指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类型。
【一年分三季】
教学指导:
这部分内容是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在分析南亚气候分布图和气候资料统计图的基础上,归纳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一年分三季”的显著特点,再对西南季风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探究。(正确把握西南季风对南亚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1.读图7-17 “南亚气候类型分布”,分析南亚大部分地区为什么属热带气候?(主要是受纬度位置影响,南亚大部分地区位于10°N~30°N,多属于热带;又因为北面有高山屏障,阻挡北方冷气流入侵,故气温比同纬地区偏高。因而,南亚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
2.读图7-17中的安拉阿巴德气候统计图,分析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引导学生读图,并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该城市一年中哪几个月气温较高? (3—5月)为什么? (3—5月,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当地太阳辐射越来越强,西南季风尚未来临,空气干燥,水汽少,云量少,故气温上升得快,北部又有高大山脉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
(2)为什么该地7—8月气温不是最高? (因为7—8月正受西南季风全面控制,降水多,天空中云量多,大大削弱了太阳辐射)
(3)该地哪几个月气温较低?(11月—次年2月)为什么?(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为冬季,又受东北季风影响)
(4)该地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月?(6—10月)为什么?(该地区受湿润的西南季风控制)
(5)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该城市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一年可分为三季:热季、雨季和干季)
3. 读图7-15、7-16,分析南亚大部分地区降水季节分配的特点。教师指导降水量分布图的读图方法,要求学生根据图中信息,分析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南亚1月和7月的降水量有什么不同? (1月降水少,7月降水多)为什么? (1月被东北季风控制,7月被西南季风控制)
(2)由此可以分析出,南亚降水在季节分配上有什么明显特点?(季节分配不均)
(3)南亚雨季降水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 (印度半岛东、西两侧和东北部。位于印度东北部,处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乞拉朋齐平均年降水量达11500多毫米,号称世界“雨极”。在1960年8月至1961年7月的一年中,乞拉朋齐降水量高达26461毫米。据说当时雨滴特别大,居民在大雨中行走,要戴上一种用竹子或草编织的特别防雨具,以避免雨滴击伤身体)为什么德干高原内部常年高温少雨,缺乏高大茂密的森林,而以灌木和高草为主,呈现出一派热带草原景观呢?(受东、西两侧山地的阻挡,西南季风很难深入高原内部,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因而降水较少)
4. 南亚的降水主要由什么季风带来?该季风的强弱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回答:西南季风带来降水,西南季风的不稳定性会给南亚地区造成旱涝灾害)
课堂活动: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44~45的“活动”内容。(因活动中的相关内容在前面教学过程中大多已涉及,该“活动”在此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当然,教师在教学处理时,也可以以此“活动”为中心,通过这个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
课后活动:
假如你是南亚某国的农业部长,根据本国地形和气候条件,你将如何安排本国的农业生产?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来保证农业的高产、稳产?(这是一个开放式讨论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不求一个固定的结论,只求开启学生思维,展示学生个性)
【宗教与社会】
教学指导: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反映南亚的地域文化,学习难度不大。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这部分内容。
教学过程:
1.导入:在前面的引言中,我们讲到唐代高僧玄奘到南亚取经,他要取的是什么经典呢?(佛经)为什么要到那里去取经呢?(那里是佛教的发源地,也是印度教的发源地)
2.现在南亚人民信仰哪些宗教呢?(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
3.宗教对南亚各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正文与“泰姬陵”材料,回答:大部分人信仰宗教,寺庙成为区域文化中心,宗教景观成为主要的旅游胜地等)
【人口与经济】
教学指导:
教材对本部分知识的处理比较简洁,但作为区域重要的人文地理学习内容,教学时可以做适当补充。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学完这部分内容后应该让学生对南亚的人口和经济特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教学过程:
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并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回答。
1.南亚人口在数量和分布上有什么特点?(数量多,分布密集;全世界人口上亿的国家有10个,南亚就占了3个)拓展提问:这样的人口特点会给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分组讨论,再由每组派代表发言)
2.南亚各国都属于何种经济性质的国家?(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为主体)
讨论:
南亚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它们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并分析其与地形、气候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活动开展时,最好能提供南亚的农作物分布图,然后要求学生找出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区域,并进一步思考其与地形、气候之间的关系。
农作物
|
主要分布地区
|
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
水稻
|
印度东北部和西部沿海,孟加拉国西部
|
平原地形,降水充足,雨热同期
|
小麦
|
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区
|
地面起伏和缓,降水较少,日照充足
|
棉花
|
德干高原西北部
| |
黄麻
|
恒河下游地区和三角洲
|
地势低平,气候湿热
|
小结:
南亚人民根据当地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就。
3.南亚各国工业生产有哪些特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传统工业发展较快,如纺织、食品等)
4.印度是南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经济有哪些特征?(以农业经济为主;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发展较好;近年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关于印度的工业,教材中讲得很少,鉴于近年来印度工业特别是软件产业发展迅速,有必要补充关于印度现代工业的发展情况。例如:
印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印度政府一直将高新技术产业锁定在空间、核能、信息、生物和新材料等领域,尤其在涉及国防的高科技领域投入巨大的资金和资源。印度政府在《2020年科技远景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印度不仅要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还要成为信息技术大国、生物技术大国和核技术大国。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令人瞩目。1984年,印度政府颁布的计算机政策正式确定软件业为产业,并为其发展提供政府补贴;1991年,政府实施软件技术园区计划和电信港建设计划,开始在班加罗尔等地建设软件科技园区和电信港。此后,又相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出口加工区”、“100%出口导向型企业”、“电子硬件技术园区”和“经济特区”等,以促进电子工业和软件产业的发展。
目前,印度的科技人员数量仅次于美国、俄罗斯而位居世界第三,班加罗尔已成为全球第
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和世界十大“硅谷”之一。蓬勃发展的软件业正带领神秘而古老的印度走出贫穷,走向世界。
课后活动:
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应注意收集资料。资料积累多了,就应该进行整理,或举办小型展览,或写作一篇小论文。做一做:搜集有关印度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在班里举办一个小型展览会。
附1:本节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方法
1.地理要素综合分析法
在区域地理环境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南亚这一节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的综合分析,以正确把握这些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如下图所示),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方法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和读图分析是地理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在指导学生开展P.42 “沿78°E线南亚地形剖面”的活动时,应注意渗透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方面。一方面指导学生阅读“绘制地形剖面”材料,让学生了解绘制地形剖面图的一般方法,并对地形剖面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以图7 13 “沿78°E线南亚地形剖面”相关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了解地形剖面图的作用和判读地形剖面图的一般方法。地形图只能表示一定区域内的地面状况,包括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和地形类型等。地形剖面图能帮助我们直观地了解和判断已知方向某一区间的地势起伏状况,在平整土地、修筑渠道、大堤、建设铁路、公路时,作为计算土石方工程量的依据,用处很大。地形剖面图的判读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确定剖面图是沿什么方向绘制的。如图7 13 “沿78°E线南亚地形剖面”反映的是南亚南北方向上的地势起伏状况:北部是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中部为低平的恒河平原,南部为起伏和缓的德干高原。
(2)注意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大小的不同,显示出的地势起伏就会不一样。
(3)将地形剖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结合起来阅读,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地形剖面图所反映出的地形特征。
附2:本节活动目标及答案提示
P.42活动:
【活动目标】了解南亚地形和河流的分布,学会判读地形剖面图。
【答案提示】
活动① 略。
活动② 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活动③ 德干高原西部地势较高,东部地势较低;德干高原上的河流总体上由西向东流。
活动④ 答案请见本节“教学建议”中的相关内容。
P.44~45活动:
【活动目标】了解南亚气候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学会分析气候统计资料,学会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提示】
活动①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分布面积广大。
活动② 该地北、西、东三面山地环绕,南部向印度洋敞开,有利于西南季风的进入;湿润的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降下大量的地形雨。
活动③ 总体上看,孟买和安拉阿巴德均为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距海远近(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气候特征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异:孟买比安拉阿巴德降水量多,且更为集中;安拉阿巴德比孟买的气温年较差大(夏季偏高,冬季偏低)。活动④ 自上到下,自左向右为:适中、偏少、较长、易发旱灾。讨论观点: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正常年份,西南季风带来的丰沛雨水及其充足的热量,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西南季风的不稳定性(到来时间和强弱程度不一),容易发生旱涝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