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养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以《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一课为例
■扬州市新华中学 吕玲
地理核心素养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其包含的内容丰富,既涉及个体的知识、能力、方法、观念、品德;又涵盖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与能力。学生在校期间是知识、才能、观念等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围绕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近日,我校曹开华老师面向全校开设了《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公开课,灵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点评如下。
进行区域认知
曹老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浙江杭州龙井村茶园》《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菲律宾疏导分布》,让学生对大、中、小不同尺度的区域进行了认知,实现了以下目标:①了解区域是地球表层的基本单位,能够运用地图等工具从空间角度分析区位条件,概括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的规律。②知道区域不仅有差异性还有整体性,能够运用区域与联系观点分析农业生产与区域间联系的内容与方式。③了解世界农业地域类型是变化、发展的,运用动态的观点进行区域分析与评价。④对世界农业生产和世界农业地域类型有了认同感和一定的全球视野。
培养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地理学研究对象复杂多变,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各要素有不同的组合。在本节课教学中,曹老师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师生活动、观看视频等方式,实现了以下目标:①认识到农业生产的综合性,知道世界农业地域类型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同时也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部分要素或局部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或整体发生变化。②从时空综合角度,分析世界农业生产和地域类型是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化的。③从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对世界农业生产和地域类型的影响并做出简要解释。
开展地理实践
地理实践不仅是传统意义上课堂外的地理观测、地理调查,也包括课堂内的教具制作、问题讨论、绘制地图、地理实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表现。本节课曹老师通过让学生分析长江三角洲水稻种植的主要区位因素、蒋王发展葡萄种植的区位因素、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等,较好地实现了以下目标:①根据相关资料,描述当地自然环境特征;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③自主设计世界农业生产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方法。④能关注乡土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变化,并分析原因,培养合作交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形成人地观念
人地关系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地理教育最核心的观点。在分析和解决各种地理问题时,正确的人地观念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本节课曹老师通过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较好地实现了以下目标:①正确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环境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②理解农业生产如何影响自然环境,懂得人类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③理解农业生产对人地关系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认识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