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徐达红

摘 要: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地理教学环境,引入生活中的教学案例,开展多样化教学,努力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从多方面进行有效尝试,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探索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地理做为高中的一门文科科目,他不同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侧重点在于"旅游式地理",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多方面呈现地球的多彩世界,使整个初中物理课堂变的生动有趣,而高中地理的侧重点在于地理思维的深度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因此高中地理课堂并不会生动有趣,反而是枯燥乏味。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二十一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旨在解决的问题是:新世纪应该培养学生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而且高于知识和技能。

2015年国家发布的文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要求当代教育工作者要领会自己学科的核心素养,根据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把握,深入的将核心素养在学科教育中落实。从而达到高中地理课堂的深化改革,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二、课程改革与高中地理学科中的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大方面,四大核心素养是相辅相承的。这是我国地理教育学家以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响应了我国颁布的课改纲要、新课程标准等。

在我国的当前教育中,随着新一轮课程实施方案的改革,伴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推广,地理学科四大素养已经深入普及到我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并成为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目标的依据和标准,并在中国众多高中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效,学生能够在四大素养的教学模式下逐步学习并掌握一定的高中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技能。由此可见,四大素养对于高中地理学科的课程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地推动我国高中地理课堂的新课程改革,同时高考也必然向"核心素养"的考查转变,"核心素养立意"将是未来高考改革的基本特征和方向。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价值

  高中地理重视对自然环境规律的研究和社会坏境规律的研究,因此,高中地理这门学科知识要求对知识与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很良好的协调性。这便是地理学科的学科价值所在。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高中地理这门学科最突出的学习价值其中一方面,就是需要当今高中生理解社会责任的基本概念。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选修5《中国的自然灾害》一节中,学生便会对我国存在的自然灾害有了一定的自我了解,并且学会了一定的防范能力,教师在本节课堂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观念,激发学生对应对灾害应该怎么去做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充满肯去研究自然灾害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去思考当前人类在面临自然灾害的时候,应保持的科学对待态度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对我国的自然灾害种类以及特征有所了解,增加高中学生的使命感与危机感,锻炼学生因地制宜的思想,增强学生保护地球,保护当前地理坏境的责任意识。

丰富人文底蕴的内涵,地理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便是人文地理,它以人地协调观为基础,发散研究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空间分布,这个分支方向,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以及个人的人文素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这一节课时时,学生不仅会学习到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地域分布特征、商品谷物的地域分布特征,还会学习到如何去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等,从而进一步去了解我国的农业基本国情,了解到我国乃至世界上粮食问题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到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观的意识。

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探索

  随着核心素养这一词语的火热,各种学科教育者开始从教学实际出发,试图探索出本学科适合的教学实践方法,而我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将其进行的如火如荼。

1.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是《地理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的理念。因此,地理教学"贴近生活、走向生活"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地理教学的必然。我们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的性质及其时空变化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往往是最鲜活的、学生最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时事热点等地理素材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亲近地理,特别注意引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地理学习内容,建立地理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比如在"时区"这部分内容教学时,由于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就会变化,学生对此理解起来一般都会有难度,所以在教学时可以以学生熟知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最后少掉了一天的航海日志以及电影《八十天环游世界》中最后时间多出一天两个故事中完全相反的结局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时区"的兴趣。以此激发学生对克服地理学习困难的决心和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实践性、学科性相综合的特点,教师一般通过巧妙设疑,在课堂上多多设置互动环节,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性,结合已经学习到的地理学科知识储备以及其他跨学科知识来探索高中地理,例如在《水资源合理运用》一节课中,教师上课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些水资源短缺的图片,先加深学生对于水资源节约利用的意识。而后抛出问题,假设情景,家里停水一个星期,你能想象一星期没水的生活吗?接着再抛出问题"三峡的人们可能不会太在乎水资源,但是远在非洲的地球同胞们却受着干旱的困扰,这意味着什么呢?"从这些问题中引导学生,然后开始本节课对于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课程内容,进行有序教学。

3.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学科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线、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主旨。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等。高中地理学科课堂教育中,学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去了解地理现象与地理问题等,而教师此时要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展开教学,即在什么样的地理坏境中,人类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地理活动,因地适宜,利用不同坏境下的自然资源。例如还是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要去学会我国水资源缺水的类型。从而更有效的去利用水资源。

结语:

   新形势下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既要联系高考的改革政策和形式,也要能把握核心素养的相关要点。教师可以在日常中通过引导学习、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展开教学,使学生有效利用地理知识与能力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培养核心素养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必定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及时更新,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为培养高中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李长苓,杨作军,孙玉凤.基于思维素养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研究———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8).

3、罗牧青.以问题为抓手 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9).

4、王丽平.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现状及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17(12).

评论Comment

↓↓↓↓
取消留言

公告Notice

欢迎加入谷歌blogger交流群:125691905 设计:臧超 by臧超地理工作室 Github代码 本站开源 网站大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臧超地理频道 | Powered by Blogger Design by ronangelo |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com
Theme:http://newbloggerthemes.com/frontier-blogger-temp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