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分析:7.4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知道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了解其经济发展的条件
3.知道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优势条件与主要方式,理解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核心——上海的经济发展特色,理解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5.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两翼经济发展状况,知道长江三角洲区域两翼与核心的经济联系,感悟区际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6.初步掌握经济地图的阅读方法,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长江三角洲区域涉及上海市和浙江省、江苏省的部分地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本节教材包括“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3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本节教材所对应的课标内容主要是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由于区域经济是开放的,所以,任何一个区域都会与其他区域发生经济联系。从系统的角度观察,区际经济联系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来看,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需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条件。第一,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即相关区域之间必须存在对某种商品、技术、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供求关系。从根本上讲,只有区域之间具有了互补性,才有建立经济联系的必要。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与互补性成正比。第二,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即区域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可能性。一般地,可达性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空间距离和运输时间。区域之间的空间距离和运输时间越长,进行经济联系就越不方便,为此的投入也会增加,因而,可达性就差;反之,可达性就好。二是,被传输客体的可运输性。可运输性与被传输客体的经济运距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受经济支付能力、时间、心理等方面的限制,各种商品、人口、技术等的经济运距是不相同的,亦即它们的可运输性存在较大的差异。被传输客体的可运输性越大,则可达性也大。三是,区域之间是否存在政治、行政、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障碍。如果区域之间存在经济保护壁垒、文化隔阂、政治和社会方面的矛盾或冲突,那么,可达性就差。反之,区域之间各方面的关系良好,那么可达性就好。四是,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交通联系方便、通畅,则可达性好;否则,可达性差。总之,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与可达性是呈正向关联的。第三,干扰机会。这是指两个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了来自其他区域的干扰。因为,区域之间的互补性是多向的,亦即一个区域可以在某个方面与多个区域同时存在互补性,它究竟与哪个区域实现这种互补性,取决于它们之间互补性的强度,强度越大则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及程度也就越大。
河流对于区域的发展极其重要,它为区域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灌溉水源,为沿岸城镇的发展提供了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并具有养殖、航运、发电、旅游之利。以长江为例,一是长江泥沙的淤积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包括长江三角洲),可以说,没有长江也就不会有长江中下游平原。二是长江便利的水运为沿岸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城市依托长江,发展成为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可以说,长江是这些城市得以建立和不断发展的生命线。三是长江沿江地带沟通了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是承东启西的重要纽带。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注意发挥江河湖海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经济文化等优势,形成经济带,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长江沿江地带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可以开展广泛的区域协作。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依托长江沿江地带,东部沿海的产业可以向中西部推进,技术、信息可以向中西部传递、转移;西部则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共安排了3个自然段的正文内容,分为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区域两个层面进行阐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位置与范围、优越的自然环境、农业与工商业发展、区域经济特征与区域内外联系等方面的情况,这些内容是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自然区域,后者是经济区域两者的区域范围不一样,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以长江三角洲为主体发展起来的,范围比长江三角洲要大。为配合正文内容,教材安排了“长江三角洲地形分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分布2幅地图和长江三角洲的范围上海港2阅读材料。结合“长江三角洲的范围材料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分布图,有助于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区域两者范围的不同。上海港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通达性,有助于强化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密切的内外联系的认识。为引导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地理位置特点,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落实“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这条标准的要求,教材P.57P.5859安排了两组相关活动
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这部分内容中,正文内容主要阐述了上海的经济特色与地位,以及上海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为配合正文内容,教材安排了“上海浦东1幅景观照片和浦东新区1阅读材料,这有助于学生了解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及其对于提升上海的总体层次和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影响。教材P.60的 活动则进一步强化了上海这一区域核心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这部分内容中,正文内容分别介绍了北翼——以南京为中心的苏南地区和南翼——以杭州为中心的浙北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最后扼要说明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现状,即长江三角洲区域在众多领域的协作不断加强,逐步形成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为配合正文内容,教材安排了“南京长江大桥苏州高新区杭州西湖3幅景观照片和昆山的巨变杭州湾跨海大桥2阅读材料。昆山的巨变材料很好地说明了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杭州湾跨海大桥材料则阐述了大桥的建成通车,对于构建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两小时交通圈,并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合作与交流所产生的重大意义。为引导学生理解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修建,大幅度加强了宁波市与杭州湾北岸,尤其是与上海市的发展联系,教材P.63安排了活动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理解杭州湾新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从中感悟密切的联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教材P.63活动2的设计别具匠心,它以长江三角洲区域综合经济分布(2009年)图为信息载体,旨在通过读图活动,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区域内部的差异;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经济地图,并学会经济地图的一般判读方法。

三、教学提纲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1地理位置与范围
2.优越的自然环境
3.雄厚的经济基础
4.密切的内外联系
5.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
1.上海经济特色与地位
2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3.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
1.北翼:以南京为中心的区域发展
2.南翼:以杭州为中心的区域发展
四、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协调发展

四、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涉及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域分布相对比较复杂,出现的地名也很多,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本节的主题——区域内外联系来开展教学活动,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地名等记忆性内容。考虑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教师应及时收集能反映本区域经济联系和发展的最新资料,力求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
新课导入:
方案①:热点导入:教师展示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图文材料,设问导读: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又一件大事,它的出现会对上海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又会对江苏和浙江等省的经济发展带来哪些积极的作用呢?当我们学完本节内容后,对于上述问题或许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方案②:比较导入:我们经常听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它们是我国三大著名的三角洲。我们学习了珠江三角洲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那么,另外两个三角洲的发展状况如何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状况。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教学指导
部分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与范围、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等学习难度不大,八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基本上能达成教学目标。但对“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区域”这两个概念易混淆,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说明。
教学过程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长江三角洲地形分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分布”和“长江三角洲的范围”、“上海港”材料,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图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大致范围和位置特点。(教师强调“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在图中找出“沪宁杭”、“苏锡常”、“杭嘉湖”等城市,说一说这些城市之间有哪些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整合教材P.58活动12
3)想一想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有哪些优越的条件,请把它们梳理出来。(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思考,渗透知识整理的方法
4)运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58活动3
5)通过上述分析,归纳出长江三角洲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特色。(人口和城镇密集;农业和工商业发达;经济基础浓厚,综合实力强盛;内外联系便利,经济开放性强)
上述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整理知识能力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6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59活动4
这个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是落实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这条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地理问题进行思考,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
教学指导
这一部分教学要求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在国内的重要地位,理解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第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通过教师的讲授或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能比较好掌握。第二部分内容,学生要真正理解上海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应组织开展好教材P.60“活动”,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2013年新设立的“上海自由贸易区”对本区今后的发展影响深远,教学时应适当补充,可与“浦东新区”材料有机结合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1.猜谜引入:船出长江口巨轮出港,猜我国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上海)你知道上海吗?你到过上海吗?你对上海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或者说一听到上海两字,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趁机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9正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上海的城市性质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国内与国际地位?(综合性大都市,中国高水平的工业基地、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国际区域性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2)上海的经济发展有哪些明显的特征?(①工业高度发达:拥有庞大的现代工业体系,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②对外依赖性高:原材料大部分依赖调入或进口,产品大多远销国内外;③现代服务业发达,第三产业比重高)
3)浦东的开发(或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上海的发展起到了哪些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上海的繁荣,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地位,成为国际区域性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等)
上述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上海城市发展的现状和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中的核心地位,提升学生对地理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和地理语言的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60活动,感悟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这一活动的开展具有较大的开放性,需要学生寻找身边的案例加以说明,教师应着力做好点拨、引导工作。首先,让学生理解玲玲、贝贝的对话内容,从中感悟举例说明的要求,并以此为样板进行发散性思考,寻找典型案例来说明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其次,引导学生理解“辐射带动的含义——即上海对其他区域的传、帮、带功能;第三,引导学生按活动所提示的角度,进行细化思考;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案例,透过现象看本质,归纳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考虑到该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并设计好以下的思考路径: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
教学指导
这一部分教学要求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当学生学习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后,了解两翼的情况就显得相对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教材P.63 “活动”2中的经济地图的判读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教师应强化方法的引导。
教学过程
1.转承引入:我们了解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的经济发展特征及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那么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的发展情况怎样呢?它们对上海的发展又起着怎样的作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下表学习任务。
区域名称
中心城市
主要城市
区域经济现状
与上海的关系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北翼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南翼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南、北两翼的区域概况、经济现状和区域联系的比较分析,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宏观把握和对区域差异的深刻认识。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区域比较法的运用。南、北两翼与上海的关系应是双向的,除了进一步巩固上海对两翼的辐射带动作用外,还应引导学生思考两翼对上海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可以从资源、市场、空间、劳力等方面加以思考;建议在此完成教材P.63活动1
2.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协调发展。通过上对长江三角洲区域两翼与核心关系的分析,教师总结:长江三角洲区域以上海为龙头,以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为两翼,通过区域协作,逐步形成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然后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63活动2
上述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强化对上海核心地位(经济总量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于第一)的认识以及上海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经济总量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5位的城市邻近上海或与上海联系密切);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经济地图的一般方法(详见附1)。
课后活动:近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案例很多,如环渤海经济圈协调发展、“西三角”(重庆—成都—昆明)协调发展等,请选择感兴趣的一个区域,收集相关资料制作一张小报与同学共享。


1:本节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方法
1.经济地图的判读方法
经济地图是反映工业、农业、商业、能源、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状态和相互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专题地图。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经济地图和部门经济地图两类。综合经济地图反映制图区域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结构和发展水平综合情况,把工业、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等多种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部门经济地图反映制图区域某一生产部门的情况,如工业地图农业地图能源地图、交通运输地图和商业地图等。
对于学生而言,经济地图的判读侧重于发掘提取地图信息(含潜在信息)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判读质量读图者的知识素养和读图技能的基本训练密切相关。阅读经济地图的一般方法如下:①看清图名,把握主题;②看清图例,明白符号含义;③看清地图,了解图中信息空间状况和数量等级——即搞清楚地图中所表示的内容是什么“在哪里”、“什么关系”,并认真分析“为什么”;④提取信息,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全面了解区域差异和发展特征。


2:本节活动目标及答案提示
P.57活动【活动目标】了解长江三角洲大致范围和位置特点感悟长江三角洲交通的通达性(沿江临海,水运便利)。
【答案提示】1.略,濒临的海洋是黄海和东海。  2长江三角洲的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往东抵海滨,往南达杭州湾,往北到通(州)扬(州)运河,包括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州)嘉(兴)湖(州)地区。长江三角洲位于亚热带地区,海,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P.58活动【活动目标】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主要城市分布和交通运输方式;知道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优势条件;感悟河流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提示】1.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含高速公路)、海洋运输、内河航运、航空运输等。  2.沪——上海,宁——南京,杭——杭州,苏——苏州,锡——无锡,常——常州,嘉——嘉兴,湖——湖州。  3.铁路纵横,公路密布,现代化的港口群、航空港,工商业发达,城镇密集,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等。  4.长江还可以为区域发展提供能源(水电)、渔业资源、旅游资源等(其他答案参考本节“教材分析相关内容)。总体来看,河流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土地(肥沃的冲积平原)、水源、水力、航运、养殖(水产)和优美的环境(旅游资源和生存空间),可结合家乡的河流状况,选择若干方面进行分析。

P.60活动【活动目标】理解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答案提示】所举的例子应切合相关的角度要求。

P.63活动【活动目标】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感悟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答案提示】1.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使得宁波杭州湾新区拥有的有利条件有:与上海的联系更加便捷;与上海合作交流更加密切;拥有了广阔而廉价的发展空间(土地),并且增值空间巨大等。扮演不同的角色,可选择其中一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2.1)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总量是48265亿元,上海所占的份额为25.3%  2)经济总量5的城市是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的城市是上海、无锡、苏州、杭州、宁波。它们在地区分布呈现靠近上海的特点,说明这些城市与上海的联系密切

评论Comment

↓↓↓↓
取消留言

公告Notice

欢迎加入谷歌blogger交流群:125691905 设计:臧超 by臧超地理工作室 Github代码 本站开源 网站大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臧超地理频道 | Powered by Blogger Design by ronangelo |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com
Theme:http://newbloggerthemes.com/frontier-blogger-temp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