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教学目标
1.读图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等区域概况。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联系已学知识,归纳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主要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说明这两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通过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的比较,了解这两大地理单元的地理差异。
4.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初步掌握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2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本节教材与上节教材一样,所对应的课标内容是“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本节教材对应的地理单元是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关于上面两条“标准”的解析,请见上节“教材分析”中的相关内容,这里不再赘述。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教材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安排在一节讲述,旨在让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形成各自地理单元的整体印象。教材没有面面俱到地讲述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只选取了它们的一些突出特征进行介绍,大大压缩了篇幅,减少了识记内容,有效地降低了难度要求。教材的正文内容较为简洁,将主要篇幅留给了图像、“阅读”和“活动”这些内容,这样既给教学留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也有利于突出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讲述“西北地区”时,教材先安排了一则“唐诗中的西北地区”的“阅读”材料。这则“阅读”材料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在教材编写时,不仅要考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应该如何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热情?”因而,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在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如果学生不集中注意,所有的教学活动将成为一系列无意义的事件。基于上述分析和考虑,编写者刻意将这则“阅读”材料置顶。
接着,教材安排了一组“前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来了解与西北地区接壤的国家,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主要地形区及其地形类型,以及位于本区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及其行政中心。
为达成“标准”的设计要求,教材在介绍西北地区的地理概况之后,重点讲述了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应当注意的是,虽然干旱是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但西北地区内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自东向西,自然景观大致呈现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西北地区成为我国主要的牧区,因而教材扼要介绍了本区畜牧业生产的状况。接着,教材介绍了西北地区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矿产资源,并安排了一则“中国的稀土资源”的“阅读”材料。这则“阅读”材料与正文内容密切相关,属于正文内容的延伸与拓展,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矿产资源方面的国情。上述内容都有利于学生把握西北地区的突出特征,让学生对西北地区的整体印象更为立体和丰满。
在“西北地区”这部分内容的最后,教材安排了一组“活动”。这组“活动”是对“标准”要求的进一步落实,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关注西北地区内部的地理差异。
在讲述“青藏地区”时,教材安排了一组“前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图了解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发源于本区的主要河流和本区成为众多大江大河发源地的原因,以及位于本区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及其行政中心。
为达成“标准”的设计要求,教材扼要介绍了青藏地区的地理概况、自然环境特征和农牧业生产状况,并安排了一则“‘高原之舟’”的“阅读”材料。为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材安排了一组“活动”。
此外,教材正文还介绍了青藏地区的民族和宗教,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并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安排了“好客的藏族人民”、“布达拉宫”、“青藏铁路”和“‘聚宝盆’”4则“阅读”材料,向学生介绍了青藏地区独特的民族风情,交通运输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柴达木盆地丰富的矿产资源。虽然这几个方面不是“标准”所要求的内容,但它们有利于学生把握青藏地区的突出特征,使学生对青藏地区的整体印象更为立体和丰满。
在本节最后,教材安排了一组“活动”。这组“活动”的设计目标非常明确,旨在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地理差异,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会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力求落实“标准”的相关要求。由于四大地理单元是分成两节内容来讲述的,所以这组“活动”可以视为本章第二、三节甚至全章内容的复习巩固和深化提高。
三、教学提纲
一、西北地区
1.区域概况
(1)位置:大体上位于我国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深居内陆,与多个国家接壤;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2)范围:主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大部分,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北部
(3)面积:约占全国的30%
(4)人口:约占全国的4%
(5)民族:汉族约占全区人口的2/3,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2.自然环境特征
(1)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2)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大致呈现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3)河流稀少,多为内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4)太阳辐射强,气温冷热变化剧烈
3.农牧业生产状况
(1)畜牧业:我国主要的牧区,内蒙古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是重要的畜牧基地
(2)灌溉农业:天山山麓、河西走廊、河套平原以及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边缘,分布着较多的绿洲
4.矿产资源:白云鄂博的稀土、金昌的镍、鄂尔多斯的能源矿产、克拉玛依和南疆的石油、石嘴山的无烟煤、伊敏河和霍林河的褐煤等
二、青藏地区
1.区域概况
(1)位置:大体上位于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
(2)范围:主体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
(3)面积:约占全国的25%
(4)人口:约占全国的1%
(5)民族:藏族的主要聚居区
2.自然环境特征
(1)“高寒”是本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
(2)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3)多珍稀动物,但自然环境严酷,生态脆弱
3.农牧业生产状况
(1)我国重要的牧区,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
(2)农业区多分布于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主要农作物有青稞、豌豆、小麦、油菜等
4.交通运输条件
(1)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公路构成了一个以拉萨为中心的公路网
(2)青藏铁路(2005年10月全线铺通)
(3)以拉萨为中心的航空网络
5.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工农业发展: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等区域的农业,西宁、柴达木盆地、拉萨、林芝等地(区)的工矿业,都已具有相当规模
(2)成为旅游观光和科学考察的宝地
四、教学建议
【西北地区】
新课导入:
方案①:照片导入:欣赏一组反映西北地区地理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照片,如一望无际的内蒙古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流动沙丘、新疆的风蚀城堡、嘉峪关长城、吐鲁番葡萄等,让学生对西北地区有一个初步认识。
方案②:教材“阅读”内容导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唐诗中的西北地区”材料,教师稍作解释,让学生从中感受西北地区苍凉壮阔的景色。
方案③:诗词导入: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古代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教师对诗词内容稍作解释,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诗人笔下描绘的西北地区壮阔的景色。
方案④:提问导入:“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写的是什么气候类型,这种气候类型分布在我国哪个地理区域?
教师:在上一节教材中,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也从中学习到认识地理区域的基本思路,本节课我们仍然按照这个框架来认识西北地区。下面,我们通过一组课堂活动走进西北地区。
课堂活动:
1.出示“西北地区”图,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14“活动”第1、3题,归纳:
(1)地理位置:大体上位于我国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深居内陆,与多个国家接壤;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跨暖温带和中温带。
(2)范围:主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大部分,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北部。
(3)面积:约占全国的30%。
(4)人口:约占全国的4%。
(5)民族:汉族约占全区人口的2/3,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2.出示“西北地区”图,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14“活动”第2题,归纳:
(1)主要地形区:高原:内蒙古高原;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山地:天山、阿尔泰山等;平原:河套平原等。
(2)地形特点:以盆地和高原为主,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东部以高原为主,西部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
3.出示“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西北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成因,归纳:
(1)主要气候类型:西北地区绝大部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少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
(2)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多在400毫米以下,并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
(3)成因:西北地区地处内陆,又有山脉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4.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15~16“活动”第1题和第2题(1)小题,再引导学生结合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气候特征,回顾八年级上册所学相关知识,总结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特征。教师讲解并归纳:
(1)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2)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大致呈现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3)河流稀少,多为内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4)太阳辐射强,气温冷热变化剧烈。
5.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16“活动”第2题(2)~(3)小题,联系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归纳:
(1)西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牧区,内蒙古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是重要的畜牧基地。因年降水量的多少不同,内蒙古高原东部多为定居放牧,内蒙古高原西部以游牧为主;因气温随着地势的增高而下降,天山牧场为季节轮牧。
讲解概念:
游牧: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牧民长期无固定住所,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生产设备相当简陋,经营非常粗放,基本处于靠天养草和靠天养畜的落后状态。分为纯游牧和半游牧两种。前者如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骆驼游牧民,终年游动放牧;后者如非洲东部肯尼亚等国的马萨伊族游牧民,旱季移动放牧,湿季定居务农。游牧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既不利于畜牧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也不利于牧民本身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广大牧区多属游牧类型。其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牧民生活的改善,大部分牧区由纯游牧逐步走向定居游牧。
轮牧:划区轮牧或分区轮牧的简称。按季节草场和放牧小区,依次轮回或循环放牧的一种放牧方式。先按草场的地貌部位、气候冷暖、饮用水源、青草期长短、产草量大小、放牧适宜季节等,把草场分为冷、暖两种或春、夏、秋、冬四种季节草场。而后在每一季节草场内,以畜群为单位,分成若干个放牧小区。再根据牧草生长情况、季节变化等因素,正确安排草场的放牧时间、轮牧周期、放牧频率和轮牧小区的数目、面积、放牧天数。轮牧不仅可有计划地利用草场资源,且可保证每一块草场都有一定的间歇恢复时间,以避免过度放牧和减轻牲畜对草场的践踏和破坏,保证牲畜在整个放牧期内获得足够的牧草,以促进其正常发育和生长。
(2)灌溉农业: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在天山山麓、河西走廊、河套平原以及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边缘,分布着较多的绿洲。
讲解概念:
绿洲:也称“沃洲”。荒漠中水草丰美、树木孳生、宜于人居的地方。一般见于河流两岸,泉、井附近以及受高山冰雪融水灌注的山麓地带,如塔里木河两岸和天山、祁连山山麓一带的绿洲。沙漠中的绿洲农牧业较盛,人口集中。
绿洲农业:在沙漠地带局部有水源植被地区发展起来的农业。因被包围于沙漠之中,如同瀚海中的绿色岛屿,故名。由于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地区分散,彼此悬隔,雨量稀少。但有水源和绿色植被,光热资源充足,形成独立的生态系统。农作物产量较高,畜牧业亦较发达,是干旱沙漠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
6.出示“中国主要能源矿产分布”、“中国主要金属矿产分布”图(见八年级上册教材P.64)或阅读地图册中的相关地图,在图上找出西北地区的矿产资源:白云鄂博的稀土、金昌的镍、鄂尔多斯的能源矿产、克拉玛依和南疆的石油、石嘴山的无烟煤、伊敏河和霍林河的褐煤等。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中国的稀土资源”材料,了解稀土资源的概念、用途及我国稀土资源的基本国情。
7.首先,教师讲述: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在归纳区域特征时,要善于抓住影响区域的主导因素,进而分析主导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最终把握区域的地理特征。然后,引导学生尝试归纳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最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与教材P.22图5—42“西北地区地理特征”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作品中的不足之处及有创新的地方。
8.小结: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学生可能感到枯燥无味、记忆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突出区域特征,或者说区域特征抓得不准。区域地理学针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找出该区域与其他区域本质上的不同。这种不同不能只从单独研究区域内某个地理要素得到,也不可能从孤立地描述各个地理要素得知,而是需要综合研究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互相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这种本质联系也就是区域特征。因此,认识了区域特征,也就从本质上而不是仅从现象,对一个区域有了完整而深入的认识,区域之间的差异也就一目了然了。
【青藏地区】
新课导入:
方案①:照片导入:欣赏一组反映青藏地区地理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照片,让学生对青藏地区有一个初步认识。
方案②:教材“阅读”内容导入:选择教材中的一则“阅读”材料,如“‘高原之舟’”、“好客的藏族人民”、“布达拉宫”、“青藏铁路”、“‘聚宝盆’”等,营造教学情境,导入课题。
方案③:歌曲导入:播放一首与青藏高原相关的歌曲,如《青藏高原》、《天路》等,营造教学情境,导入课题。
教师:青藏高原现已成为旅游观光和科学考察的宝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和科学工作者。下面,我们通过一组课堂活动走进青藏地区。
课堂活动:
1.出示“青藏地区”图,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17“活动”第1、3题,归纳:
(1)地理位置:大体上位于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地处内陆,与多个国家接壤;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2)范围:主体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
(3)面积:约占全国的25%。
(4)人口:约占全国的1%。
(5)民族:藏族的主要聚居区。
2.出示“青藏地区”图,找出青藏地区主要的地形区,说出本区主要的地形类型,归纳:
(1)主要地形区:高原:青藏高原;盆地:柴达木盆地;山地:横断山脉、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唐古拉山脉、巴颜喀拉山脉等。
(2)地形特点: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高,有“世界屋脊”之称。多雪山冰川。西北部海拔高,起伏和缓,东南部地势起伏很大。
3.出示“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18“活动”第1题,归纳:
(1)主要气候类型:主要属于高山高原气候。
(2)气候特征:气候高寒,气温垂直差异明显。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低于400毫米),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4.出示“青藏地区”图,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17“活动”第2题和P.18“活动”第3题,归纳:
(1)河流特征:青藏高原海拔很高,且多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因此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都发源于这里。
(2)珍稀动物和生态特征:青藏地区拥有藏羚羊、雪豹、野驴等珍稀动物。青藏地区自然环境严酷,生态脆弱。目前,草场退化现象较为严重。
5.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18“活动”第2题,阅读教材中的“‘高原之舟’”材料,归纳:
(1)主要农业区及农作物:青藏地区农业区一般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如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主要农作物有青稞、豌豆、小麦、油菜等。
(2)农业发展条件:优势: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劣势:气候高寒,降水稀少。
(3)畜牧业:青藏地区草场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牧区,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
6.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好客的藏族人民”、“布达拉宫”材料,教师讲述:青藏地区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区。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位于拉萨市的布达拉宫、西宁市的塔尔寺,都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
7.出示“青藏地区的交通分布”图,阅读教材中的“青藏铁路”材料,教师讲述:
(1)公路建设:从1951年起,国家先后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公路,构成了一个以拉萨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2)铁路建设:修建了从西宁到拉萨的青藏铁路,于2005年10月全线铺通。
(3)航空建设:建立了以拉萨为中心的航空网络。
8.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聚宝盆’”材料,教师讲述: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青藏地区的工农业生产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如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等区域的农业,西宁、柴达木盆地、拉萨、林芝等地(区)的工矿业,都已具有相当规模。青藏高原现已成为旅游观光和科学考察的宝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和科学工作者。
9.参考教材P.22图5—42“西北地区地理特征”,归纳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
10.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21~22“活动”第1、2题,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地理差异,分析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堂练习:设计一组题量适中、梯度科学的课堂练习,在引导学生巩固相关知识的同时,注重渗透学习方法,发展地理技能。相关练习题请参考与教材配套的《助学读本》。
【附1:本节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方法】
1.利用表格比较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地理差异
西北地区
|
青藏地区
| |
位置与范围
|
大体上位于我国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深居内陆,主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大部分,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北部
|
大体上位于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其主体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
|
面积
|
约占全国的30%
|
约占全国的25%
|
人口
|
约占全国的4%
|
约占全国的1%
|
民族
|
汉族约占全区人口的2/3,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
藏族的主要聚居区
|
自然环境特征
|
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干旱。地处内陆,山脉阻隔,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年降水量多在400毫米以下,并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大致呈现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河流稀少,且大多数是内流河
|
突出特征是“高寒”,因海拔高所造成。本区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拥有藏羚羊、雪豹、野驴等珍稀动物,但自然环境严酷,生态脆弱
|
自然资源
|
矿产资源丰富,如白云鄂博的稀土、金昌的镍、鄂尔多斯的能源矿产、克拉玛依和南疆的石油、石嘴山的无烟煤、伊敏河和霍林河的褐煤等
|
矿产资源丰富,钾盐的储量居世界前列,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
农牧业生产
|
本区是我国主要的牧区,内蒙古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是重要的畜牧基地。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绿洲农业多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地区,如天山山麓、河西走廊、河套平原以及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边缘等
|
本区是我国重要的牧区,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农业区多分布于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主要农作物有青稞、豌豆、小麦、油菜等
|
交通条件
|
主要铁路有京包、包兰、兰新、北疆、南疆等铁路
|
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公路构成了一个以拉萨为中心的公路网;青藏铁路于2005年10月全线铺通;建立了以拉萨为中心的航空网络
|
2.利用图示法归纳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
【附2:本节活动目标及答案提示】
P.14活动:【活动目标】读图了解与西北地区接壤的国家,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主要地形区及其地形类型,以及位于本区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及其行政中心,训练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来学习新知。
【答案提示】1.与西北地区接壤的国家有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本区大体上位于我国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跨暖温带和中温带,深居内陆。 2.西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内蒙古高原等,本区地形类型以盆地和高原为主。 3.位于西北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及其行政中心主要有: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甘肃省(兰州)、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等。
P.15~16活动:【活动目标】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从图像和文字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答案提示】1.(1)略。 (2)沙漠绿洲降水稀少,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很大,白天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夜晚植物的呼吸作用弱,白天借助于光合作用所形成的养分得以有效积累,这使得沙漠绿洲出产的瓜果糖分含量很高,因而特别甜。 (3)西北地区海拔较高,云量较少,因而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区,光热资源丰富。 2.(1)自东向西,西北地区距海洋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逐渐减弱,降水量相应地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因而自然景观大致呈现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2)内蒙古高原东部距海较近,降水相对较多,分布有大面积的肥美草原,因而多为定居放牧;内蒙古高原西部距海较远,降水少,多为荒漠草原,牧草稀疏,因而以游牧为主。由于气温随着地势的增高而下降,为适应山地气温的变化,夏季到海拔较高的地带放牧,冬季再返回到山麓地带放牧,因而形成了天山牧场的季节轮牧现象。 (3)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缺少灌溉水源就不可能发展农业。但是,山麓地带夏季可利用高山冰雪融水进行灌溉,河套平原则引黄河水进行灌溉,因而这些地区分布着较多的绿洲。
P.17活动:【活动目标】读图了解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发源于本区的主要河流和本区成为众多大江大河发源地的原因,以及位于本区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及其行政中心,训练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来学习新知。
【答案提示】1.找图略。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是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 2.发源于青藏地区的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等。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冰川广布,冰雪融水汇集成江河源头,而且山地降水较多。 3.位于青藏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及其行政中心主要有:西藏自治区(拉萨)、青海省(西宁)、四川省(成都)等。
P.18活动:【活动目标】通过阅读材料或上网查询,了解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从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答案提示】1.那曲和南京纬度相近,但气温差异大,主要原因是两地的地势高低悬殊。 2.青藏地区光照强,日照充足,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气温低,作物的生长期较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因而本区青稞和小麦等作物穗大粒满,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3.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青海省南部,而且这三条大河的源头相距很近,因而被称为“三江源地区”。“三江源地区”珍稀动物种类繁多,如藏羚羊、雪豹、野驴、野牦牛等。“三江源地区”是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水源地,素有“江河源”、“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称,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生态脆弱,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因此,应严格保护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破坏、草场退化。
P. 21~22活动:【活动目标】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地理差异,分析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会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渗透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培养从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答案提示】1.答案见下表内容。
北方地区
|
南方地区
|
西北地区
|
青藏地区
| |
地形特征
|
高原、平原为主
|
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交错
|
高原、盆地、山地为主
|
高原为主
|
气候特征
|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
|
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
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
日照充足,气温低
|
主要河流
|
黄河、黑龙江、松花江、辽河
|
长江、珠江
|
黄河、塔里木河
|
雅鲁藏布江、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
|
主要矿产
|
煤、石油、铁矿
|
有色金属
|
煤、石油
|
钾盐、石油
|
主要农作物
|
小麦、棉花
|
水稻、油菜
|
棉花、甜菜
|
青稞、豌豆、小麦、油菜
|
2.(1)哈尔滨所处纬度较高,冬季时间长,气温低。 (2)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山路狭窄多险,挑担很不方便。 (3)草原牧民放牧逐水草而居,流动性很强。 (4)青藏高原早、中、晚气温变化快,昼夜温差大。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