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分析:4.1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课文解析: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一、本章内容分析
本章涉及课标“气候”和“地球与地图”(部分内容)中的相关标准,共安排了“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等四部分内容。在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之后,认识世界地理环境的地区差异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影响区域差异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气候。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影响着该地区的水文、植被、土壤等因素的特点。世界地理中的自然环境部分,没有系统安排各要素的内容,只选择讲述气候。在课程标准中,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既是作为地理环境各要素地区差异的一个典型案例,也把它当作相当于地理环境地区差异来学习。气候包括多种因素,如气温、降水、气压、干湿度等。气候的地区差异是由这些因素的地区差异所综合形成的。另一方面,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期天气的平均状况。为此,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选择了天气、气温、降水三方面内容,以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力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在“天气与气候”这一节中,教材从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以及空气质量日报等方面呈现了初中学生应该了解的天气与气候的常识性知识,使学生对“天气、气候”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能听懂、看懂一般的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日报。
天气和气候包括了多种要素,如气温、降水、气压、干湿度等。考虑到教学时间和篇幅的限制,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在天气和气候要素的选择上,没有面面俱到,去掉了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气压、干湿度”等,只选择了“气温和降水”两大基本要素,既突出了重点,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材在“气温与降水”这一节中,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阐明了气温和降水的基本含义,用多种类型的直观图像信息展示了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差异,旨在应对“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这一课标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然后再通过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推论,这样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非常有利。教材中呈现“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这一内容,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常用的地理信息呈现方式,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一个地方的气候特点是由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形成的。这些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洋流等。在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的基础上,课程标准要求能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以使学生理解形成世界气候地区差异大的原因。因此,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一节内容中,教材从地球形状、地球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和人类活动等五方面,较全面地介绍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使学生对气候的形成有一个较为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并为下一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学习打好基础,能对具体区域的气候特点的形成作出科学的解释。本节内容编排的独特之处是将“地球运动”这一课标的部分学习要求分解在此,教材在“地球运动与气候”的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一方面应对了课标“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一内容,简单阐述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重点说明了地球自转和公转造成太阳辐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差异,从而影响着气候的形成和分布。
关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课标中提出了2条要求:“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材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这一节的内容选择上,突出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对区域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运用分解的和综合的气候分布图简洁明了地表示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中的10种气候类型和特殊的高山高原气候,使学生能较好地感悟到世界气候的区域差异。
从本章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的地位来看,是后面学习分区地理知识以及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考虑到课标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教材在编写体例方面突出了两大特色:一是在处理某一知识点时,采用的方法不是简单地将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先提供素材和信息(如:先出图,图后附上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然后再通过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推论,这样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潜能非常有利。同时,安排了大量的图片,图片中蕴含大量的地理信息,在图片的后面又配上相应的说明文字,设置了若干思考题,指导了学生读图用图,进而掌握了读图的技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二是增加了许多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化解为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过程中学习,既给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提供了机会。

二、本章知识结构
文本框: 世界的气候







                                                      









三、课时分配建议

建议本章共授课10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1课时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3课时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3课时
第四节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3课时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一、教学目标
1会区分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言,并能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状况和某地的气候特征。
2.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和看懂简单天气图,逐步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
3.能通过简单的天气图,判断某地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知道空气质量日报的基本内容,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
5.能举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对于大气环境持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的天气符号、大气环境质量等五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天气与气候”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教材编写对于本条“标准”定位为:能够区分描述天气和描述气候的语言,并能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状况和某地的气候特征,学习的重点不在于理解什么是“天气”和“气候”,而在于要描述某时的天气或某地的气候时,分别关注哪些要素以及两者的主要区别。为此,教材在文字表述上作出了简单化的处理,只是对“天气”和“气候”的含义进行了简明扼要地表述,把重心放到了对“天气”和“气候”描述语言的差异上。考虑到“气候”相关内容在后面几节将作较为详细的阐述,在本节中所费笔墨甚少。而对于“不同的天气状况”则采用了符合初一学生认知特点的景观图形式加以表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像信息,对不同的天气现象能作出正确的描述,如晴、雨、风力大、气温高、气温低等。
“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在现代社会中,天气变化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如同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一样,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也应成为现代公民的一种素质。所以,能听懂、看懂一般的天气预报也就成为天气部分学习的一个目标之一。而要看懂天气预报,则需要学生知道常用的天气符号。为此,教材采用了“卫星云图”和“常用天气符号图”,告诉学生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卫星云图等天气资料的分析,可对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报,并可以用不同的符号在天气预报图中加以表示不同的天气状态。同时,在教材“活动”中,设计了一幅世界主要城市某日的天气信息图,让学生进行“天气预报员”的角色扮演,尝试进行天气播报。
“空气质量日报” 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除关心每天的天气状况外,对空气质量状况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也要求重点城市播报每天的空气质量状况及空气质量状况预报。空气污染物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从加强环境教育角度考虑,应让学生了解人为原因形成的空气污染物。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这有利于学生对于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为此,教材引入了能反映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的阅读材料:“201119的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知道空气质量日报的相关内容,然后在“活动”中要求学生查阅当地某日的空气质量日报,思考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以达成“课标”的教学要求。
     本节教材最具特色的一点是加强了对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首先是以贴近生活实际的方法,将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状况,进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归纳出天气的概念及其特点,之后又附以大量的图片、地图,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图,培养了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活动”栏目中的题目设计,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天气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反映了当前我们所倡导的学习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三、教学提纲
一、天气与气候
1.含义与特点
2.描述语言
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1.天气预报——卫星云图
2.常用天气符号
教学建议
本节涉及的天气、气候等知识内容难度不大,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十分贴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应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所以在进行本章教学之前,最好提前几天布置学生留意最近几天的天气变化情况,或者新授课之前,布置学生收听、收看前一天的天气预报,为新课顺利进行做铺垫。在本节教材知识的处理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对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合理的调整:方案①,按“天气与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的顺序进行,其中“天气与气候”部分侧重于两者的差异对比;方案②,按“天气—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气候”的顺序进行,保证知识的连续性;方案③,“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天气与气候”的顺序进行,侧重于对现实地理现的感知,让学生较好地感悟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课程理念。

【天气与气候】
教学导入:
方案①:有感情地读“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的前言部分,最好能配上一段体现该段含义的图片或录像,激发起学生学习天气与气候的情感。然后,直接导入“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天气与气候”。
方案②:先上学生回顾近三天的天气状况(教师最好能事先布置学生观察)或教师课堂上先列举一些具体的天气状况实例,如近期发生的灾害性天气、天气预报视频、近三天的气候状况记录(最好用符号)等,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然后转而说明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因为地球表层覆盖的厚厚的大气层发生了变化。春夏秋冬,风霜雪雨,严寒洪涝,我们既沐浴着大自然的恩泽,又遭受着灾害性天气的侵扰。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天气与气候。
教学指导:
在天气特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短时间”,可从某一时刻、一天、几天等不同的时间尺度举例说明。某一时刻如“现在正在下雨”,一天如“今天很闷热”,几天如“这几天阴雨连绵”。第二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不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十里不同天”等。第三是同一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有变化,如夏天暴雨前后的天气变化、冬天寒潮前后的天气变化等。而气候则是长年天气特征的综合,包括其平均状况及极端变化。长年一般指至少有30年或更长的记录年代。国际气象组织规定19311960年的观测记录作为论述现阶段气候的统一年代。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比较稳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如用“昆明四季如春”和“极地地区全年严寒”等语言来描述气候。
教学过程:
“天气与气候”一部分内容,教学应抓住“怎样描述天气、气候”和“天气、气候的特点”,不要求了解严谨的天气与气候概念。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活动:
1.课堂调查:平日坚持收看天气预报或注意天气观察的同学有哪些?
    2.为什么要收看天气预报(观察天气变化)呢?(因为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
3.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怎样进行正确的天气状况表达?(气温、降水、风等等,指导学生用确切的语言描述图4-1中不同的天气状况。)
过渡:说到“天气”,一定还会有另一个了字眼出现在你的脑海中:“气候”,那么“气候”与“天气”是相同的吗?你知道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吗?
4.说一说家乡的气候特点。(感悟气候的含义和特点以及描述气候的语言)
5.比一比天气与气候的差异。

含义
特点
描述语言举例
天气



气候



(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9正文内容和刚才讨论的问题,归纳出天气和气候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完成教材P.71活动1
过渡:天气是指大气状况在短时间内的变化,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更为密切。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天气变化的?你能发布出当地当天的天气预报吗?

【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教学指导:
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主要让学生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和看懂简单天气图,逐步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并且能通过简单的天气图,判断当地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课堂教学最好以学生活动的方式开展。
课堂活动:
1.指导学生读教材P.70的“卫星云图”:
    ①设问:如何根据卫星云图判别天气状况呢?(根据颜色。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天气晴朗。蓝色代表的是海洋。可以补充:春季发生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沙尘暴现象,在卫星云图上用黄颜色表示。)
②说一说:请同学们说出“卫星云图”上我国青藏高原、首都北京、家乡所在地大体的天气情况。(青藏高原有雨、首都北京晴朗)
    过渡:卫星云图是通过云层的分布来直观地显示各地的天气状况,而在日常的天气预报中,我们常用特定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天气现象。

2.学看天气预报图
方案①:展示某一天的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图(教师事先准备好),找一找图中出现的天气符号有哪些?分别表示什么天气状况?(对比教材P.704-3常用天气符号图,以报播员的角色尝试进行天气预报)
方案②:“在游戏中学习地理”,天气预报的符号又多又不好记,怎样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同学之间不妨试一试、比一比,看谁记得快、认得准。可制作卡片,正面画天气符号,反面写符号含义,采取看图识记抢答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让学生做对号连线的练习。最后展示某日家乡的天气预报图,让学生说一说家乡的天气状况。
方案③:出示教材P.72 “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结合活动4,按以下的顺序开展教学活动。
    1)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预报的符号。)
    2)出示“主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3)指导学生短时间快速记忆常用天气符号。
    4)投影出一组常用天气符号,注意区分三组天气符号:
       A.阴、多云、降雨
       B.风、台风(教师可对风的符号加以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即在风杆上标有风尾、风旗的一端。如,表示东风,表示北风。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即每一道风尾表示风力为2级,一个风旗表示风力为8级等)
       C.浮尘、扬尘、沙尘暴、强沙尘暴(在此教师可适当补充关于沙尘暴的相关内容)
    过渡: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升,越来越关心大气环境的质量对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影响。许多地方在发布天气预报的同时,也在发布“空气质量日报”,以更好地指导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舆论监督。

【大气环境质量】
教学指导:
“空气质量日报”在教材中虽然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但考虑到现代社会对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不少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把它列入“民生工程”之中,如课堂时间允许,可组织学生开展认识“空气质量日报”的教学活动。
课堂活动(备选):
指导学生读教材P.72 “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阅读材料,观察并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空气质量日报”报告的项目有哪几项?(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
2.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呈现何中关系?(正相关,教师可补充相应的划分等级关系)
3.完成教材P.72活动5:查阅你所在地区某日的空气质量日报,说一说本地空气质量状况如何。想一想人类的哪些不合理的活动会使空气质量变差?(排放有害气体、破坏地表状况等)
课后活动:
1.完成教材P.71活动2
2.用彩色笔绘制常用的天气符号。
3.坚持收看电视台发布的天气预报,锻炼使用卫星云图和天气符号判断天气的能力。
4.搜集并整理有关天气预报的民谚,并考察其准确性。

1  本节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方法
1.要学会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地理比较法。 地理比较法是引导学生确定各种被比较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在某些特征或关系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的方法。如本节中对天气与气候的比较,可以从含义、特点和表述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从中把握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在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地理图表观察法的应用。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对卫星云图的观察时,应要求学生做到:1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2根据观察的目的任务,结合观察对象的特点,按一定顺序观察;3注意把整体和局部结合起来进行观察;4抓住观察对象的重点或特点观察;5对观察成果进行口头或书面的总结。

评论Comment

↓↓↓↓
取消留言

公告Notice

欢迎加入谷歌blogger交流群:125691905 设计:臧超 by臧超地理工作室 Github代码 本站开源 网站大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臧超地理频道 | Powered by Blogger Design by ronangelo |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com
Theme:http://newbloggerthemes.com/frontier-blogger-temp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