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分析:3.2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

教材解析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图表数据,说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比重大小。
3.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
4了解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人多地少”、“类型齐全”、“区域差异明显”、“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4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人多地少”、“类型齐全”、“区域差异明显”和“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有总量大、类型齐全、分布不均、难以利用土地的比重较大等。在各种土地类型的教学中,可突出耕地的特点及利用保护问题。我国耕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比例较小和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这两个特点,可通过与世界主要国家的比较进行说明。耕地的利用保护问题,可结合具体实例,尤其是当地的实际情况,理解我国为什么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需要用到土地资源分布、一些国家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等数据、地图、统计图表,以及一些事例,“标准”将这些都归为“资料”。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在“人多地少”部分,教材正文讲述了土地的重要性,阐明了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为深化对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教材设计了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就我国与美国、印度的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以及我国人均草地、林地面积与世界人均数进行比较。为便于“活动”的开展,教材特意降低了“活动”的难度,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进行提示。为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教材刻意呈现了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统计图。
在“类型齐全”部分,教材正文阐述了我国土地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介绍了耕地、林地、草地等主要土地类型所占的比重和面积大小情况,以及难以利用土地的比重和分布情况。在这部分内容中,教材穿插了一幅“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和一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来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及其构成特点。“活动”要求联系已学的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知识来回答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结合“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中国土地资源分布”两幅图来思考问题,这是一种很好的读图训练。
在“区域差异明显”部分,教材正文从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和土地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明显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来了解我国土地类型的分布状况,教材安排了“中国耕地分布”、“中国林地分布”和“中国草地分布”3幅地图。这个部分的“活动”1侧重于检测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为教师教学提供及时反馈;“活动”2要求结合“中国地形分布”图,说出我国耕地、林地、草地主要分布的地形区,意在引导学生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讲述土地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时,考虑到这个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若采用“活动”探究的方式来呈现,可能会给教学带来不小的困难,因而教材采用正文方式,联系已学的气候、地形知识,阐明了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和青藏高原区土地生产力的高低。因这个部分读图内容较多,为了避免枯燥,活跃课堂气氛,“活动”3提供了一个“种树好还是种草好”的话题,以激发学生的讨论,这既是对图3-14“中国林地分布”中人物对话内容的回应,也巧妙地渗透了因地制宜的观念。
在“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部分,教材正文分别讲述了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并提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为激发学生保护耕地资源的意识,教材安排了一则“18亿亩:中国耕地保护的‘红线’”的“阅读”材料。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我国为什么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教材结合宁夏硒砂瓜种植、农村闲置或废弃土地利用等材料设计了相关“活动”。这些“活动”材料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巧妙地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教学用图的编排上,本节教材采用由合到分的模式,即先呈现一张土地资源分布图,再用单要素图来表示各主要土地类型的分布状况,很好地降低了读图的难度。这样的编排方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教学提纲

一、人多地少
1.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自然资源
2.“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二、类型齐全
1.土地资源类型齐全
2.各类土地资源所占比重不同
1)耕地:比重偏小,数量有限(1.22公顷
2)林地:比重偏小,覆盖率较低(20.36%
3)草地:比重大,面积居世界前列
3.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
1)新疆、内蒙古的干旱荒漠
2)青藏高原的高寒荒漠
三、区域差异明显
1.空间分布不平衡
1)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以及低缓丘陵地区
2)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和东南部山区
3)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内陆地区
2.土地生产力(土地资源质量)区域差别大
1)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土壤肥沃,生产力高
2)西北内陆:光照充足,热量较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以草地和荒漠为主
3)青藏高原区:光照充足,但高而寒冷,生产力较低
四、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林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草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四、教学建议
【人多地少】
教学导入:
方案①:
设问导入: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的土地日是哪一天吗?(625)今年土地日的主题是什么呢?我国为什么要设立土地日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关问题。
方案②:
诗词导入:教师朗读:“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你们读过这首诗词吗?这是谁的作品?作品标题是什么?(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赞美土地,歌颂土地,你了解与土地有关的诗歌或故事?你能说一说吗?请几个同学说一说,注意把握好时间,再切入课题。
方案③:
复习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上一节内容中学习了自然资源的概念,请大家议一议,荒漠、沼泽属于土地资源吗?先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讲述: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土地资源是自然资源中的一种,有的同学认为,目前人类还不能大规模地利用荒漠、沼泽,因而它们不属于自然资源。其实不然,土地资源与土地的关系,就像水资源与水的关系一样,两者很难划清。所以人们将当前可以利用和预见将来能大规模利用的土地,都作为土地资源。其实人们对荒漠和沼泽的利用早就开始了,例如人们将沙漠作为核试验和卫星发射基地;古埃及人通过灌溉,将沙漠变成绿洲;我国三江平原多沼泽地,经开垦,昔日的“北大荒”,如今良田成片,变成了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成了祖国的“北大仓”。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荒漠、沼泽一定会得以大规模地开采和利用。老师讲述后,直接切入课题。
方案④:
资料导入:出示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的图片(如云南哈尼梯田、沿等高线种植等),或土地整理的图片(如教材P.713-183-19),或破坏土地资源的图片,或相关的文字材料(如教材P.71的“阅读”),教师扼要介绍资料所反映的主题,与学生进行简短的交流后,直接切入课题。 
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相应内容后,回答:
1.结合身边例子,说一说土地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2.中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几位?人均土地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多少?
3.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过渡:“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我们来探究教材“活动”中的问题。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探究教材P.6667“活动”12,在学生发表看法时,教师进行相机点拨,最后再作小结。
教学指导:
1.在探究“活动”中的问题之前,教师应与学生交流阅读这2幅统计图的读图方法。
2.询问学生对玲玲、贝贝的对话内容是怎么理解的,看是否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若出现偏差应及时纠正。对话内容的实质是:陆地面积并不等同于耕地面积。
3.教师讲解时,可结合中国、印度、美国的地形图,从这3个国家的地形构成差异(山地、高原、平原所占比重)和海陆位置差异(印度和美国东、西两面临海,受海洋影响较大,干旱、半干旱区面积较中国小)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印度、美国的耕地面积比我国多的原因这个学习难点。
4.教师讲解时,应注意表述的科学性,应把握好下列概念(不要求学生掌握):
耕地: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经常进行耕锄的田地。包括: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三年的耕地和当年的休耕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并附带种植桑树、茶树、果树和其他林木的土地及沿海、沿海地区已围垦的“海涂”、“湖田”。但不包括专业性的桑园、茶园、果木苗圃、林地、芦苇地和天然草原等。南方小于1、北方小于2宽的渠、路、田埂包括在内。
荒地:广义指没有利用的所有土地。狭义通常指未开垦或未耕种的农业土地。即宜于耕种而尚未开垦种植的土地和虽经耕垦利用,但荒废而停止耕种不久的土地。前者为生荒地,后者为熟荒地,两者均是农业用地中的一项重要后备土地资源。
森林覆盖率:又称森林覆被率。通常指有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又是确定森林经营和开发利用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

【类型齐全】
教学导入:
方案
回顾导入: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和地形类型?学生回答后,教师:多种多样的气候和地形,形成了我国类型齐全的土地资源。
方案
谈话导入:我们家乡有哪些土地类型?以哪一种类型为主?学生回答后,教师:我国的土地类型及其构成情况怎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这个内容。
教学过程: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建议紧扣教材图3-12“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图P.68“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活动:
1.读“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回答:
1)我国有哪几种土地类型呢?(耕地、林地、草地等)哪种土地类型的面积最大?(草地)哪些土地类型的比重相对偏小?(耕地、林地)
2)我国土地类型齐全,这对于农业生产有何好处?(有利于因地制宜,对土地进行多样化的开发利用)
3)我国难以利用的土地所占的比重怎样?(较大)为什么?(我国非季风区面积广大,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干旱区面积广;青藏高原为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高而寒冷等)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新疆、内蒙古的干旱荒漠,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荒漠等)
教师讲解时,应注意表述的科学性,应把握好下列概念(不要求学生掌握):荒漠是长期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植被稀疏的地理景观。气温变化急剧,特别是地面温度变化导致物理风化作用强烈,风力作用活跃。地表水极端贫乏,多盐碱土。只能生长根深叶小或无叶的旱生或盐生植物。动物具有穴居、夏眠、善疾走等特性。分布于大陆内部或低纬度大陆西岸。按地表组成物质,分岩漠、砾漠、沙漠、泥漠、盐漠等,以沙漠分布最广,次为砾漠(亦称“戈壁”)。在高山上部和高纬度亚极地带,因低温引起的生理干旱而形成的植被贫乏地区,为荒漠的特殊类型,称“寒漠”。高山和极地冰雪地带则称为“冰漠”。
2.完成教材P.68“活动”23
学生结合地图和教材相关内容,探究和交流上述问题,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最后作小结。

【区域差异明显】
教学导入:
方案
过渡式导入:刚才我们了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及其构成特点,那么不同类型的土地如耕地、林地和草地等,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不同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
方案
图片导入:利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内蒙古草原、大兴安岭森林、南方稻田的景观图片,提问:这些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种土地利用类型?(草地、林地、耕地),它们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呢?
教学指导:教材分两个方面阐述“区域差异明显”:一是主要土地类型的分布特点;二是同一土地类型在不同地域的生产力差异。在学习我国主要土地类型的分布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上一章和本章的图像,如中国地形分布图、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中国耕地分布图、中国林地分布图、中国草地分布图等进行分析,最好是将上述图像做成可叠置的幻灯片,以便学生对土地类型的分布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课堂活动:
1.探究我国耕地的分布
出示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中国地形分布图、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耕地分布图,探究下列问题:
1)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季风区)
2)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
3)根据上述探究,归纳我国耕地的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以及低缓丘陵地区)
4)我国耕地分布在这些地区的自然原因是什么?(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属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
5)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进行拓展探究:我国西北内陆和青藏高原地区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西北内陆的耕作主要分布在灌溉水源充足的山麓地带和绿洲,青藏高原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热量较好的河谷地带),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水源,热量)
2.探究我国林地的分布
出示中国地形分布图、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中国林地分布图,探究下列问题:
1)据中国林地分布图,说出我国林地的主要分布地区。(东北、西南和东南地区)
2)我国东北、西南林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东北林地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西南林地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3)我国东南林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东南丘陵、台湾省台湾山脉、海南省五指山等)
4)我国东北、西南林地与东南林地有何显著不同?(东北、西南林地属天然林,东南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
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扼要介绍人工林和次生林:人工林与天然林相对,指经过人为的造林措施(如播种、栽植、扦插等)而形成和成长的森林。次生林是指原有森林经采伐或经人力、自然力破坏后又自然恢复起来的森林。次生林的类型和特点虽然不尽相同,但组成的主要树种大多是阳性、速生的或萌生及萌蘖能力强的树种,易被其他树种更替,所以群落很不稳定。
5)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非季风区)
6)我国林地分布区共同的自然条件是什么?(降水较多的季风气候区,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
3.探究我国草地的分布
出示中国地形分布图、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中国草地分布图,探究下列问题:
1)说出我国草地分布的主要地形区、主要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以及我国西部的高山地区;内蒙古、西藏、青海、新疆等)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2)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非季风区)
3)说出我国草地的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内陆地区,东部草地较少,而且分布零散)
4我国草地分布区共同的自然条件是什么?(降水较少,半干旱地区的高原或山地)
4.出示下表,学生自主完成表格内容,最后由教师点评、归纳。
土地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季风区或非季风区
干湿地区
主要地形类型
耕地
季风区
湿润、半湿润地区
平原、盆地、丘陵
林地
季风区
湿润地区
山地、丘陵
草地
非季风区
半干旱地区
高原、山地
5.引导学生完成P.70“活动”13。在参与学生讨论“活动”3时,或教师进行相关讲解时,下列内容可供教学中参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某地区年年植树,但树木年年死去,目前整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不足1%,其中还包括了近一半的天然林。那么,营造的大量树木哪里去了呢?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蒸发十分强烈,蒸发量一般为降水量的710倍,如没有草本层的有效覆盖,将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干旱。树木的生态耗水量远远大于灌木和草本。20世纪60年代,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黄秉维院士就非常形象地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树木比喻为“抽水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树,实际上是在与大自然唱对台戏。因为在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的地区,天然分布的植被是草原或灌丛。树木生长所需雨量和有效积温不能满足的话,就很难成活,即使活了,也只能长成“小老头树”。如果我们硬要大面积种树,势必会加重土壤的干旱。
过渡:我们探究了我国主要土地类型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特点,那么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或土地生产力)有没有差别呢?下面,我们从热量、水分、光照等角度,来探究我国土地资源质量的区域差异。
6.出示下表,学生自主完成表格内容,最后由教师点评、归纳。
地区
自然条件
主要土地类型
土地生产力
东部
季风区
南方
多丘陵、山地,气候湿热多雨,以水田为主
耕地和林地
北方
平原广阔,降水偏少,气温偏低,以旱地为主
西北内陆
光照充足,热量较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
草地和荒漠
较低
青藏高原区
光照充足,但高而寒冷
草地和荒漠
较低
教师讲解时,应注意表述的科学性,应把握好下列概念(不要求学生掌握):
土地质量:指土地的好坏程度。是土地各种性质的综合反映,质量是相对于利用而言,不同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特性的要求不一。对于农业,质量决定着投入和产出的比例,表征着土地生产能力的高低。可用两种方式衡量:一为可度量或测定的土地属性,如地面坡度、抗蚀性、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耕性、土壤有效水分、土壤养分状况、洪涝危害、盐渍化程度、灾害性天气等;另一种指标称为鉴定指标,如作物产量、牧草产量、树木的年平均增长量等综合指标,每个鉴定指标都有临界值来确定土地质量等级的界限。
土地生产力:一般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是土地评价中鉴定土地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制约生产力高低的因素,除构成土地的诸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外,人类的经营管理水平亦具重要意义。有些文献,把生产力区分为自然生产力与经济生产力。前者指不加人工影响下土地的天然生产力,如未施加任何改良措施的天然草场的产草能力;后者指人为影响或控制下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在概念上近似于土地潜力,而潜力是指土地条件未来最大可能的生产能力,而生产力既可指现在,也可指未来。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教学导入:
方案①:
讨论导入:出示下列图片,讨论图中4地土地资源的利用方案。(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粮则粮)如果不按照我们刚才讨论的利用方案,比如说在适宜发展林业、牧业的地区,大力发展粮食作物,将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方案②:
直接导入: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但是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危机。
方案③:
图片导入:投影一些反映我国乱占耕地、滥伐森林、草地退化的图片,然后设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呢?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教学指导:这部分内容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教材中的“阅读”、图像和“活动”提供的案例,或联系本地区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成功的经验,引导学生从中感悟进而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教师讲解时,应注意表述的科学性,应把握好下列概念(不要求学生掌握):
草地生产力:包括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前者又包含净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净初级生产力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植物群落(包括地上和地下部分)以有机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数量。总初级生产力为净初级生产力与呼吸消耗量之总和。初级生产力可用生物生产力(如干物质和热能)或营养生产力(如蛋白质和消化能等)表示。次级生产力一般以载畜力或畜产品生产力表示。载畜力依据初级有效生产力和单位时间内家畜对饲用植物的需要量计算得出。初级有效生产力不包括初级生产力中的地下部分、地上部分的枯死凋落物、利用后的残留部分以及不可食植物。
草地载畜量:草地承载家畜的数量。可分为合理载畜量和现状载畜量。合理载畜量是指,在既能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又可维持草地良性生态循环的原则下,于一定利用时期内,一定面积的草地上能够饲养家畜的最大数量。合理载畜量是衡量草地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因素主要为品种、覆盖率、质量、利用方式等。现状载畜量是指一定面积的草地上所饲养家畜的实际数量。当现状载畜量大于合理载畜量时,表示草地已超载;小于合理载畜量时,表示尚有潜力;等于合理载畜量时,表明草地利用适度。
轮牧:全称“分区轮牧”或“划区轮牧”。合理利用牧地的一种放牧方法。将牧地划分为若干区,驱畜群按区依序放牧,周而复始。能充分利用牧地,防止过牧,保证牧草有恢复生长的机会,使家畜在全放牧期内能获得品质优良的青绿饲料,且可减少寄生虫病的危害。
课堂活动:
1.阅读课文,完成下表内容,教师点评、归纳。
土地类型
存在问题
相应措施
土地国策
耕地
人均耕地少,可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乱占耕地现象十分严重,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切实保护耕地,提高耕地生产力水平;适当开垦荒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稳定耕地总量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林地
管理与利用不尽合理,滥伐森林问题严重
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加快国土绿化,执行林业方针
草地
靠天养畜,超载放牧或弃牧毁草开荒,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草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
在牧区要确定合理的载畜量,或划区轮牧,设法保持草地生产力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72“活动”(答案见附2)。
3.若课堂时间允许,可开展角色体验的活动
1)活动主题:为迎接明年土地日的到来,请同学们商量一下,能否为明年土地日确定一个宣传主题?(引导学生从土地资源的意义、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方面进行描述,答案合理即可)
2)角色体验:小组讨论,学生任选一个角色(如地方官员、土地专家、环保人士、农民、房地产商等),从角色的心理需求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
4.小结:国家立法,公民守法,搞好土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1:本节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方法
1.联系我国气候、地形特点,分析土地类型的分布。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可以根据某些地理要素的分布状况,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耕地多分布在降水较多、地形较为平坦的地区,林地多分布在降水较多、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草地多分布在降水较少的山地、高原地区。可根据我国气候、地形特点,分析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特点。
2培养空间概念,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突出特点,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不仅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各种地理事物变得一目了然,而且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让我们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成因。因此,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长期坚持下去,你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读“中国耕地分布”图时,可按下列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读图获取信息,找出图中耕地的分布地区。通过读图可知,我国东部尤其是北方耕地分布多,西部耕地分布少,而且分布零散。
第二步,结合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中国地形分布图、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耕地分布图等图像,归纳耕地的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丘陵地区。
第三步,分析耕地分布的形成原因。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地形较为平坦,属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较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因此耕地分布多。我国西部多高原、山地,大部分地区距海远或地势高,属非季风区,夏季风很难到达,气候或干旱,或高寒,因此耕地分布少。

2:本节活动目标及答案提示
P. 66活动:
【活动目标】利用统计图,比较我国与印度、美国的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比较我国人均草地、林地面积与世界的人均数,强化对“人多地少”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答案提示】1.(1)中国陆地面积略多于美国,但山区面积比美国多,而且干旱、高寒地区分布广,所以耕地总面积比美国少,再加上人口远比美国多,所以人均耕地面积更少于美国。  2)虽然印度陆地面积明显小于中国,但平原和平缓的高原分布广阔,而且印度人口目前没有中国多,所以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都多于中国。 2.中国人均草地为世界人均数的60%,人均林地为世界人均数的25%,这些数据说明“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P.68活动:
【活动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土地资源构成的主要特点,训练读图分析能力,并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
【答案提示】1.略。  2.地势第二阶梯上的土地类型更复杂一些,这里有耕地、林地、草地、荒漠、戈壁、永久积雪和冰川等  3.土地资源类型齐全,草地面积广,所占比重大,而耕地、林地所占比重相对偏小,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

P.72活动:
【活动目标】引导学生将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分布与地形区进行对应,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并强化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感知;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气候条件的地区适合生长的植被类型不同,渗透因地制宜的观念。
【答案提示】1.内蒙古高原——草地,长江中下游平原——耕地,大兴安岭——林地。  2.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形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横断山区、东南丘陵等地形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等。  3.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水资源严重不足,如果种植耗水量大的乔木,会导致这些地区更加干旱,而种植需水量较少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可以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加剧。因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草要好于种树。

P. 72活动:
【活动目标】通过宁夏硒砂瓜、农村土地整理等案例,引导学生确立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强烈时代感的材料,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案提示】1.当地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在旱地上铺压砂砾,白天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夜晚水汽冷凝后经砂砾下渗,保持土壤水分,还有助于西瓜吸收当地土壤中富含的微量元素硒。  2.(1)农村土地整理的重要意义: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耕地面积;改善村容村貌,美化环境;利于规模化生产,发展现代农业等。  2)工程措施:清理河塘工程,改善水质;规划农村道路建设工程;建设垃圾中转站,避免垃圾侵占农田,美化农村环境;新农村住宅小区建设工程,减少宅基地占用耕地等。  3.略。

评论Comment

↓↓↓↓
取消留言

公告Notice

欢迎加入谷歌blogger交流群:125691905 设计:臧超 by臧超地理工作室 Github代码 本站开源 网站大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臧超地理频道 | Powered by Blogger Design by ronangelo |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com
Theme:http://newbloggerthemes.com/frontier-blogger-temp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