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分析:1.4第四节 中国的民族

教材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共有56个民族。
2.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3.了解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4通过对我国民族政策的了解,初步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5.培养学生收集、归纳、分析资料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五十六个民族”、“中国的民族分布”和“独特的民族风情3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五十六个民族”、“中国的民族分布”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征,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从全国范围来看,汉族分布最广,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陆地边疆地区。第二,从地区分布来看,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第三,从具体分布来看,各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征。前两个分布特征和第三个分布特征中的“小聚居”,在我国民族分布图上可直接读出来;“大散居,交错杂居”的特征需要辅以文字说明。在学习民族分布的基础上,应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政策,理解各民族互帮互助、和睦共处,组成统一的祖国大家庭,从而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五十六个民族”正文介绍了我国民族构成情况,渗透了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来建构新知识,教材选择一组少数民族歌舞图片设计了相关“活动”。“中国的民族分布”部分,配合教材安排的“中国民族分布”图,正文内容扼要介绍了我国民族分布特征。为落实“课标”要求,采用读图填表、举例说明等形式,设计了一组相关“活动”。这组“活动”侧重于读图归纳能力的训练。
独特的民族风情”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地方文化特色是一项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全国主要旅游区都力求体现出当地文化的特色,以吸引旅游者。这类例子很多,尤其在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海南岛的彝族风情、内蒙古的蒙古族风情等都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即使在少数民族不集中分布的地区,也会大力开发当地的文化旅游,例如,四川将传统的变脸艺术与旅游结合起来,南京为促进旅游开发传统庙会和小吃等。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独特的民族风情”扼要讲述了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祖国灿烂文化中的瑰宝,也是各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教材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傣族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和侗族风雨桥,展现出我国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为引导学生思考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教材以“湖南汨罗江国际龙舟节”、“江苏周庄水乡民俗表演”为材料设计了一组“活动”,要求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思考当地哪些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可开发成旅游项目,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训练学生收集整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教材设计了一个以“多彩民族风”为主题的“活动”。

三、教学提纲

一、五十六个民族
1.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汉族人数最多,占全国人口的91.5%;少
数民族55个,占全国人口的8.5%
2.各民族具有平等的地位
二、中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1.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
三、独特的民族风情

四、教学建议

【五十六个民族】
方案①: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并出示“中华民族大家庭”图片,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和画面中,引起注意,集中思维,为上课做好准备。
2.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知道的民族名称,然后请四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来,统计总共涉及多少个民族,哪些民族“出镜率”高。
3.学生做一做教材P.16“活动”。
4.小结:汉族人数最多,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其他55个民族占8.5%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约1 700万;人数少的民族仅几千人,如珞巴族、赫哲族等。虽然我国各民族的人口差异很大,但各民族人民情同手足,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着美好家园。我国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平等的地位。
方案②:
1.多媒体课件出示我国汉族、壮族、蒙古族、藏族等民族民俗、服饰、传统节日的图片(或利用教材P.16“活动”图像)或播放相关录像,要求学生判断民族名称。
2.除了上述少数民族外,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下面,我们开展一个“民族名称知多少”的接龙游戏。让学生一个接着一个说,老师负责记录,最后统计总共说出了多少个民族名称。对照教材P.171-14“中国民族分布”中的图例,看看还有哪些民族名称没有说出来。
3.小结:内容同方案①。
方案③:
1.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就在我们“口袋”中!教师出示我国第四套人民币实物或图片,要求学生说出人民币上的民族名称:1角:高山族和满族;2角:布依族和朝鲜族;5角:苗族和壮族;1元:侗族和瑶族;2元:维吾尔族和彝族;5元:藏族和回族;10元:汉族和蒙古族。
2.学生做一做教材P.16“活动”。
3.小结:内容同方案①。

【中国的民族分布】
方案①:
1.出示教材P.171-14 “中国民族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东部和中部地区)
2)完成教材P.17“活动”12
2.小结: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这样的民族分布格局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为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方案②:
1.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就在我们“口袋”中!观察我国第四套人民币,读教材P.171-14 “中国民族分布”,说出人民币上的民族的主要分布省区。
1角: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满族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北京等。
2角: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黑龙江。
5角: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等省区,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和云南等省区。
1元: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区,瑶族主要在广西、湖南等省区。
2元: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
5元: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区;回族分布较广泛,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新疆、青海等省区。
10元:汉族遍及全国,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青海等省区。
2学生做一做教材P.17“活动”。
3.小结:内容同方案①。

【独特的民族风情】
承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风俗习惯,有些民族还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方案①:
1.投影我国几个少数民族体育、艺术、民居、传统节日等的图片,由学生分别说出图片反映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风情,要求学生进一步补充与这些民族有关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
2.学生完成教材P.19“活动”12,教师进行点评。
方案②:
1.学习小组在课前收集有关民俗风情的资料,并做成演示材料,各组代表在课堂上展示本组学习成果,教师给予鼓励性点评,并指出汇报中存在的问题。
收集我国各民族民俗风情资料及展示交流的步骤、方法:
第一步:按4人一组,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选出小组长,每组负责收集1个少数民族的资料(少数民族学生建议安排收集本民族的资料),也可侧重于该民族某一方面的资料(如服饰、饮食、音乐舞蹈、体育活动等)。全班进行统筹安排,所选择的民族不重复。
第二步:教师介绍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收集资料的方法和内容:收集资料的方法有查阅图书、网上查询、走访少数民族成员或实地调查等,内容包括风俗习惯、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服饰、饮食、语言、传统节日等。资料可按文字类、图片类、实物类、音像类、综合类等进行整理。
第三步:各组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制作课件或手抄报,或撰写文章。
第四步:各组汇报研究成果。为增强汇报效果,讲解时建议多展示图片、实物,或表演该民族的歌舞。
第五步:讨论交流,并回答同学的提问。
2.学生完成教材P.19“活动”1,教师进行点评。

1:本节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方法
1.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的描述方法
地理事物的分布形状分为点、线、面三大类。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一般有“沿某个方向分布较稀疏或较密集”,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一般要描述其分布特点,可从数值变化的趋势、疏密、延伸方向(走向)、弯曲方向等方面来描述。面状地理事物的描述,应该说清楚三个方面情况,即:①哪里多(高)、哪里少(低);②从哪里到哪里递减(递增)或升高(下降);③集中分布在哪里。在表达时,所谓“哪里”,一般要用地理方位表示(如东多西少、从东南向西北减少)。

2.用表格法归纳中国民族分布状况
民族
主要分布地区
分布特点
汉族
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
中国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
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
壮族
广西
满族
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北京
回族
宁夏、甘肃、青海、新疆
苗族
贵州、湖南、云南、广西
维吾尔族
新疆
土家族
湖南
彝族
四川、云南、贵州
蒙古族
内蒙古、青海、甘肃
藏族
西藏、青海、四川


评论Comment

↓↓↓↓
取消留言

公告Notice

欢迎加入谷歌blogger交流群:125691905 设计:臧超 by臧超地理工作室 Github代码 本站开源 网站大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臧超地理频道 | Powered by Blogger Design by ronangelo |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com
Theme:http://newbloggerthemes.com/frontier-blogger-temp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