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析
一、教学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2.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人口统计图表和人口分布图,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提高分析图表和动手绘图的能力。
4.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人口分布疏密不均”和“中国的人口政策”4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中国的人口政策”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在实行计划生育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过快,给经济、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放慢,但因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加的人口仍较多。“标准”要求“运用有关数据说明”,可提供不同年份的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数据,让学生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关注的时间段宜为1949年到现在,并特别关注实行计划生育前后的差异。在了解我国人口众多和增长速度较快后,学生很容易理解我国为什么要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为加深对计划生育的理解,可适当介绍人口众多和增长速度较快对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造成的巨大压力,以及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人口数量世界第一”正文简明扼要地讲述了2010年我国总人口为13.7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教材绘制了一幅“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数量”图,并围绕这幅图设计了一组“活动”。这样来安排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行政区划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从统计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感悟我国人口数量之多,教材采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我国人口大省与世界人口大国的比较,强化学生对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理解。
“人口增长速度较快”这部分内容以“活动”为主,而且是“活动”内容在前,正文内容在后。这类“活动”可以称为“前活动”,其设计目的是通过绘图和计算,引导学生从“活动”中感悟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特点,以体现“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理念。在“活动”之后,教材正文中简要概括了我国人口增速较快的原因。此外,教材还安排了一则“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逐步下降”的阅读材料,这则材料给教学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比如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很低(如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为负数),且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30多年了,这些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较为严重。从全国的人口数看,我国也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在讲述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的同时,可适当引导学生关注当前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差异。
“中国的人口政策”正文重点讲述了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我国的人口现状和人口问题。为了让学生对我国人口政策有贴近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教材通过呈现宣传画和组织家庭人口调查的方式,引发学生的观点碰撞和深入思考。
“人口分布疏密不均”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人口分布图的阅读方法,因而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不会有太大的障碍。“标准”要求的“分布特点”,可理解为我国人口分布的大势,即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可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自黑龙江省黑河至云南省腾冲画一条线,在图上可明显地看出,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此线西北部人口稀疏。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人口分布疏密不均”首先通过“中国人口分布”图与人物对话叠加的方式,阐述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大势;其次,教材围绕“中国人口分布”图设计了一组“活动”,以引导学生据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再次,教材正文内容阐述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最后,阅读材料结合饼状图说明了我国城乡人口的比例及其变化情况,以反映我国人口构成的动态。在“活动”设计中,为加强学生对我国人口分布地区差异的认识,通过呈现东部人口比较稠密省份和西部人口比较稀疏省份的人口、面积资料,计算人口密度并作对比,让学生对“稠密”和“稀疏”有量化概念;虽然还没有学习中国自然环境的相关知识,但教材“活动”要求学生尝试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大势的形成原因,从知识准备来看,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显然要等到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学完之后,需要强调的是,此处重在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思考,而不必过分追求思考的结果。
本节教材的图像丰富多样,如柱状统计图、曲(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人口密度图等。因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相应的读图、绘图能力是本节教学中能力培养的主线。在进行能力训练的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三、教学提纲
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1.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趋势
2.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②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
三、人口分布疏密不均
1.我国人口分布大势:黑河—腾冲线西北的地区人口稀疏,东南的地区人口稠密
2.我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
四、中国的人口政策
1.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的原因:人口基数大,青少年的比重较高
2.人口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四、教学建议
新课导入:从学生经常见到的情景引入,如播放一小段反映我国人口拥挤热闹场景的录像。讲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录像中的场景。在我国960万千米2的辽阔土地上,生活着众多的人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我国的人口。
【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方案①:
利用“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数量”图,并结合P.11~12“活动”进行。
1.教师讲解: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3.7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为了加深对这组数据的认识和了解,我们不妨来做一个比较。世界上人口超过5 000万的国家,被称为人口大国,这样的国家大约有24个。
2.学生活动:读“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数量”图,请找出我国人口超过5 000万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学生读图找出我国人口超过5 000万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我国人口超过5 000万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共有10个,即广东省(10 430万)、山东省(9 579万)、河南省(9 402万)、四川省(8 042万)、江苏省(7 866万)、河北省(7 185万),湖南省(6 568万)、安徽省(5 950万)、湖北省(5 724万)、浙江省(5 443万)。
教师讲解:图1-9“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数量”是一幅柱状统计图,显示了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数量。从图中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人口数量很大,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28个,2 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26个,3 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19个,4 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14个,5 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10个,8 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4个。我国人口相当于欧洲西部30多个国家人口总和的3倍多。世界上,平均每5个人就有1个中国人,中国人手拉手站成一列,能环绕地球赤道40多圈。
方案②: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3.7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教师提供“2008年世界部分国家面积及人口比较表”,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
|
俄罗斯
|
加拿大
|
中国
|
美国
|
面积(万千米2)
|
1 710
|
997
|
960
|
936.3
|
人口(万人)
|
14 797
|
2 925
|
129 500
|
26 600
|
(1)我国人口分别是加拿大、美国的多少倍?
(2)我国人口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总人口的多少倍?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我国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人口将近俄、加、美三国人口总和的3倍;加拿大、美国与我国的面积差不多,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4倍多,是美国的近5倍;俄罗斯的面积比我国大得多,我国人口是俄罗斯的近9倍,可见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
【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承转:我国目前有将近14亿人,那么人口数量是固定不变的吗?我国人口数量是如何变化的呢?
方案①: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12“活动”1,教师巡视指点,并就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再投影学生绘制的一幅较为准确的曲线图,组织学生据图讨论我国人口的变化情况。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补充说明:“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是一幅线状统计图,表示我国人口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的速度比之前大大减缓了,但每年净增人口仍然很多。根据这个趋势,至2020年我国人口有可能达到甚至超过16亿这个警戒数字。教师讲清这一点,为人口国策的教学埋下伏笔。
3.组织学生讨论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原因,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导致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和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不合理的人口政策,导致人口出生率上升较快。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使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即使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较低水平的年代,由于已形成的庞大的人口基数,全年净增人口仍高达1 000多万,比欧洲荷兰、葡萄牙、匈牙利等国一个国家的人口总数还多。
方案②:
按照教材P.12“活动”2的思路设计活动。
1.根据P.12“我国各年份的人口数量”表中的数据,将下表内容填写完整。
时段
|
增加人口
(亿)
|
时间
(年)
|
每增加1亿人的时间
(年)
|
1950—1960
|
10
| ||
1965—1975
|
10
| ||
2000—2010
|
10
|
2.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时段
|
增加人口
(亿)
|
时间
(年)
|
每增加1亿人的时间
(年)
|
1950—1960
|
1.1
|
10
|
9.1
|
1965—1975
|
1.9
|
10
|
5.3
|
2000—2010
|
0.7
|
10
|
14.3
|
3.根据计算结果,要求学生分析我国人口增长变化情况,并讨论不同时期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
【人口分布疏密不均】
承转:我们从人口数量的角度了解了我国人口总数及人口变化情况,下面我们从人口空间分布的角度来了解我国人口分布情况。
1.复习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人/千米2)。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14“活动”1,计算并比较东部沿海两个省与西部内陆两个自治区人口密度的差异,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的差异。此处为不完全归纳,即学生依据部分资料归纳出结论,意在发展学生的猜想能力。这种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也非常宝贵的能力。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14“活动”2,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找到黑河—腾冲线,了解该线东南的地区和西北的地区面积、人口所占比例,说出其人口密度的差异。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14“活动”3,先引导学生归纳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此处为完全归纳,因为“中国人口分布”图给出了我国人口密度的完整信息,意在发展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再引导学生讨论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我国人口地理分布不均的状况,是历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密切相关,经济发达或自然条件优越(如气候、地形、水文等)的地区人口密集,反之则人口稀疏。
5.讲解:我国人口分布深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除了东西部的差异外,还存在着诸多差异。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4正文内容,了解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
6.指导学生阅读P.14“阅读”材料,讨论我国1990、2011年农村和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总结:20世纪,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的比重超过了农村人口的比重。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的比重还将继续增加。
【中国的人口政策】
导入:关于我国的人口国策,同学们并不陌生,但对于这个政策,我们还需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方案①:
1.学生读P.15“活动”1的宣传画,讨论宣传画的含义,各组选派代表汇报。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讲解:我国政府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这是控制人口的关键,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前提。我们要积极宣传这一基本国策,使我国的人口得以控制。
2.设问:(1)我国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带来了哪些问题?(2)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阻力?(3)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有什么好处?学生就上述三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充分发表个人意见,然后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教师归纳:(1)人口的急剧增长,给我国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大多数资源和工农业产品,人口平均数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存在着多子多福、生男比生女好的思想,而且这种思想根深蒂固;(3)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可以有效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使环境质量得以改善。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15“活动”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
方案②:
1.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有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内容,让学生对我国为什么要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有所认识,并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15“活动”1。
2.设问:我国政府为什么要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持续增长将会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另外,在实行计划生育的同时,要努力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的素质。只有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生育观念,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3.设问:年轻人如果20岁结婚生子,100年内有几代人?25岁结婚生子呢?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如果晚婚5年,100年可少生一代人。例如,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成效显著,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33%下降到2001年的13.38%。据推算,30年间全国共少生4亿多人,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6万多亿元。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15“活动”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
附1:本节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方法
1.反映人口空间分布状况的概念——人口密度
在学习“中国的人口”时,应提高有关人口分布的相关计算能力。求某地区的人口密度公式为:某地区的人口密度=某地区人口总数÷该地区面积。人口密度的计算看似不难,但许多同学常犯的错误出现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师应反复强调公式中的人口数以“人”为单位,而不应以“百人”、“千人”、“万人”、“亿人”等为单位,面积以“千米2”为单位,这样计算出来的人口密度的单位应是“人/千米2” 。
2.反映人口数量变化的常用统计图——人口增长曲线图
在学习“人口的增长”时,要掌握阅读、绘制和分析人口增长曲线图的方法和技能。曲线图是地理统计上的常用图像,它能够反映某一地理事物和现象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它一般以横坐标为时间轴,纵坐标则表示与地理事物和现象相关的量。绘制曲线图时,首先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单位长度,若单位长度过大,绘制的图像就会太大;若单位长度太小,就难以反映出地理事物和现象变化的规律。再次,在选择时间间隔时,要注意单位长度内表示的时间跨度尽量保持一致,如此才能正确地表示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规律。在阅读、分析人口变化曲线图时,要明确“曲线坡度愈徒,表明人口增长速度愈快;反之则愈慢”的规律。
附2:本节活动目标及答案提示
P.11~12活动:
【活动目标】利用教材“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数量”柱状图,理解我国人口数量方面的基本国情,强调读图能力的训练;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从中感悟我国人口之多。
【答案提示】1.人口最多的是广东省,人口最少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学生所在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人口数量略。 2.8 000万以上的共4个:广东、山东、河南、四川;5 000万以上的共10个,除上述4个外,还有江苏、河北、湖南、安徽、湖北、浙江。
P.12活动:
【活动目标】通过这组活动引导学生绘制、计算、分析我国人口的变化特点。同时,训练学生的地理绘图技能。
【答案提示】1.绘图略。 2.从1950年到2010年,我国每间隔10年分别增加1.1亿、1.9亿、1.4亿、1.5亿、1.3亿、0.7亿。从计算结果来看,我国人口增长迅速。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20世纪70年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 3.估计2020年中国人口总数为14亿,2030年中国人口总数为14.5亿。
P.14活动:
【活动目标】本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读图来感知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学会归纳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并简要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形成原因。
【答案提示】1.从左至右人口为9 579、7 866、2 181、300;从左至右人口密度为599、787、13、2.4。东部沿海人口稠密,西部内陆人口稀疏。 2.大致以黑河—腾冲线为界,此线以东,人口密度较大,大多在100人/千米2以上;此线以西,人口密度较小,大多在10人/千米2以下。 3.中国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人口稠密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东部等省,这些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多平原和低缓的丘陵,水源条件较好,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适宜人们生产和生活。而西部人口密度小于10人/千米2,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这些地区多为高原和沙漠,不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P. 15活动:
【活动目标】本组活动设计的生活性和时代感很强,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及人口政策实施后的情况。该活动通过形象直观的宣传画、贴近学生生活的调查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答案提示】1.略。 2.略。